經穴代藥集之部分經穴錄

尺澤穴

【取穴】:人體尺澤穴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解剖】:在肘關節,當肘二頭肌腱之外方,肱橈肌起始部;有橈側返動、靜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直下

為橈神經。

【治療】:咳嗽,氣喘,咳血,哮喘潮熱,胸部脹滿,咽喉腫痛,小兒驚風,吐瀉,肘臂攣痛。

【穴位配伍】:配太淵穴,經渠穴治咳嗽,氣喘;配孔最穴治咳血,潮熱;配曲池穴治肘臂攣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

【附注】:手太陰經所入為「合」。

 

 尺澤穴 肺經合穴,屬水。

【別名】:鬼受,鬼堂。

【穴義】:肺經濁降的陰液在此彙聚而成小澤。

【名解】:

 (1)、尺澤。尺,小也。澤,池也。尺澤名意指俠白穴濁降之雨在地部形成的小澤。何以俠白穴降地之雨在地部只形成小澤而

非大澤?這是因為人體的不同經脈分屬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區域。肺應秋,屬西方,為經過長夏之後的時序,土地乾燥(脾部

肌肉要比其他經脈所屬區域的乾燥),俠白穴天部的雨降大部分為脾土吸收,故而在地部只能形成小澤。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量少,性溫熱(即是血液)。

運行規律】:氣血物質的運行分二個方面,一是匯合本穴的經水循肺經下行孔最穴,二是穴內的經水不斷氣化並上行天

部。

【功能作用】:彙聚肺經陰液並循肺經的地部管道運行。

【治療】: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補之(灸勝補),熱則涼藥水針或瀉針出氣。

 

太溪穴

穴位取穴法】: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之經過處。

【治療】:頭痛目眩,咽喉腫痛,牙痛,耳聾,耳鳴,咳嗽,氣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

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穴位配伍】:配然穀穴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俞穴治腎脹;配支溝穴、然穀穴治心痛如錐刺。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腎經腧穴、原穴。

【別名】:大溪穴,呂細穴。

【穴義】: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

【名解】:

 (1)、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本穴物質為然谷穴傳來的冷降之水,至本穴

後,冷降水液形成了較為寬大的淺溪,故名。大溪名意與此穴同。

 (2)、呂細。呂,古代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也,總稱六呂,此指穴內物質為純陰之液。細,弱也、小也。呂細一名意在形容穴

內流行的地部經水水面寬大而流動緩慢,故名。

 (3)、腎經俞。俞,輸也。本穴為腎經經水的傳輸之處,故為腎經俞穴。

 (4)、腎經原。原,本源、根源也。本穴輸出的地部經水真正表現出腎經氣血的本源特性,故為腎經原穴。

 (5)、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部流行的經水,其變化為進一步的氣化散熱,

表現出土的長養特徵,故其屬土。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其氣化之氣。

運行規律】:經水循腎經而傳,氣化之氣吸熱後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清熱生氣。

治療】:寒則點刺出血或瀉而多灸,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湧泉穴

取穴】:湧泉穴位於人體的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2、3趾趾指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長屈肌腱,第二蚓狀肌,深層為骨間肌;有來自脛前動脈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內側神經支。

【治療】:頭頂痛,頭暈,眼花,咽喉痛,舌幹,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小兒驚風,足心熱,癲疾,霍亂轉筋,昏厥。

【穴位配伍】:配然穀穴治喉痹;配陰陵泉穴治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配水溝穴、照海穴治癲癇。配太沖穴、百會穴治頭項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別名】:地沖穴。

【穴義】: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湧而出。

【名解】:

 (1)、湧泉。湧,外湧而出也。泉,泉水也。該穴名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湧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它聯通腎經的體內體表經脈,腎經體內經脈中的高溫高壓的水液由此外湧而出體表,故名。

 (2)、地沖。地,地部也。沖,衝突也。地沖名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湧而出體表。理同湧泉名解。

 (3)、腎經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氣血運行是體內經水由地部孔隙外出體表,故為腎經井穴。

 (4)、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體內外出體表的高溫水液,出體表後水液大量氣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此氣因其濕重不能上行天部的更高層次,而是蒸升到天部的較低層次,只表現出木的一發特徵,故其屬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溫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天部橫向傳於然穀穴。

【功能作用】:散熱生氣。

治療】:寒則先瀉後補或單瀉之,熱則補之。

 

三陰交穴

取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解剖】:在脛骨後緣和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屈趾長肌;有大隱靜脈,脛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

【治療】:腸鳴腹脹,泄瀉,月經不調,帶下,陰挺,不孕,滯產,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失眠,下肢痿痹,腳氣。

【穴位配伍】:配足三理治腸鳴泄瀉;配中極穴治月經不調;配子宮治療陰挺;配大敦穴治疝氣;配內關穴、神門穴治失眠。

【刺灸法】:直刺1~1.5寸。

 

附注】:(1)、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交會穴。(2)、孕婦禁針。

(1)、三陰交穴 足少陰厥陰太陰之會,足太陰絡。

【別名】:承命穴,太陰穴,下三裏穴。

【穴義】:足三陰經氣血在此交會。

【名解】:

 


 

 (1)、三陰交。三陰,足三陰經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條陰經中氣血物質在本穴交會。本穴物質有脾經提供的

濕熱之氣,有肝經提供的水濕風氣,有腎經提供的寒冷之氣,三條陰經氣血交會於此,故名。

 (2)、太陰。太,大也。陰,陰之屬也。本穴物質為足三陰經氣血交會而成,位處足部,總體表現出較強的陰寒特性,故名

太陰。

 (3)、下三裏。下,下部也。三裏,穴內氣血場的範圍也。下三裏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場範圍較大,有如三裏之廣,故名。

 (4)、足少陰厥陰太陰之會。理同三陰交名解。

 (5)、足太陰絡。絡,聯絡也。本穴物質為足三陰經交會而成,氣血物質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陰經,本穴有聯絡足三陰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足太陰絡。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富含水濕,性溫熱。

運行規律】:穴內天部之氣的運行分為三支,乾燥偏熱的氣態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經上炎,濕熱的風氣循肝經向上橫行,滯重的濕冷之氣循腎經下走築賓穴。

【功能作用】:將足三陰經氣血重組後再行分流。

治療】: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足三裏穴

取穴】:人體足三裏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佈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治療】: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贏瘦。

【穴位配伍】: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內關穴治嘔吐;配氣海穴治腹脹;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配陽陵泉穴、懸鐘穴治下肢痹痛;常灸天裏可養志保健。

【刺灸法】:直刺1~2寸。

附注】:

 (l)、足陽明經所人為「合」。

 (2)、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3)、參考資料:

  ㄅ、據報導,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裏和手三裏,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穴痙攣。

  ㄆ、據報導,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裏、合穀、三陰交,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ㄇ、據報導:針刺人及家兔的該穴,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在針後12小時增加最顯。

  ㄉ、據報導:針刺家兔的「足三裏’、「大推」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升,增強其免疫能力。

 

【別名】:三裏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下三裏穴。

【穴義】:胃經氣血在此形成較大的氣血常

【名解】:

 (1)、足三裏。足,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別於手三裏穴之名也。三裏,指穴內物質作用的範圍也。該穴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在此形成較大的範圍常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散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大量氣化上行於天,形成一個較大氣血場範圍,如三裏方圓之地,故名。三裏、下三裏名意與該穴同,下,指本穴位處足之下部,別於手三裏穴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為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沉積之處。

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中夾帶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後,因經水散行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被較多氣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駐,形成了本穴大範圍的脾土堆積之狀,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為脾土微粒運送的通道。

 (4)、鬼邪。鬼,與神相對,指地部的經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氣血中地部經水偏多則為胃之害。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而本穴功用為氣化水濕上補天部胃經之氣,維持胃經濕熱之性,若受以寒、經水偏多,則本穴氣化之氣少,胃經濕熱之性無存,故名鬼邪。

 (5)、胃經合。因胃經自厲兌穴起,足三裏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氣皆匯合於此,故為胃經合穴。

 (6)、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氣血的主要變化是地部經水氣化於天,變為天部經氣,物質的運動無風木的橫行、火的炎上、水的潤下等特徵,只有土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

運行規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濕後固化於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濕,生髮胃氣。

治療】: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志室穴

取穴】:位於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後支外側支,第一腰神經外側支。

【治療】:遺精,陽痿,小便不利,水腫,腰脊強痛。

【穴位配伍】:配命門穴治遺精。

【刺灸法】:斜刺0.5~0.8寸。

 

【別名】:精宮。

【穴義】:腎臟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1)、志室。志,腎之精也,腎氣也。室,房屋之內間也,與堂相對,堂在前、室在後,亦指穴內氣血為腎臟外輸寒濕水氣。

該穴名意指腎臟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2)、精宮。精,腎之所藏也,腎之精氣也。宮,宮殿也。精宮名意指腎臟水液氣化的精微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腎臟之水的氣化之氣,腎臟水液的氣化之氣大部分冷降歸於地部,只有少部分清氣吸熱後上行至本穴,本穴物質為腎氣精微所化,故名精宮。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少部分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大部分冷降歸於地部並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內散腎臟之熱,外降體表之溫。

【治療】:寒濕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幹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關元俞穴

取穴】:該穴位於腰部,當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布有第五腰神經後支。

【治療】:腹脹、泄瀉,小便頻數或不利,遺尿,腰痛。

【穴位配伍】:配氣海穴治腹脹。

【刺灸法】:直刺0.8~1.2寸。

【穴義】:小腹中的濕熱之氣由此外輸入膀胱經。

【名解】:關元穴,臍下關穴元穴也,指氣血來源於與關元對應的小腹內部。俞,輸也。關元俞名意指小腹內部的濕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於小腹內部的濕熱水氣,所對應的部位為臍下的關元穴,故名關元俞。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腹內部之熱。

治療】: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關元穴

取穴】:人體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治療】:中風脫證,虛勞冷憊,羸瘦無力,少腹疼痛,霍亂吐瀉,痢疾,脫肛,疝氣,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頻,尿閉,遺精,白濁,陽痿,早洩,月經不調,經閉,經痛,赤白帶下,陰挺,崩漏,陰門瘙癢,惡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暈。

 


 

【穴位配伍】:配氣海穴、腎俞穴(重灸)、神闕穴(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配足三裏穴、脾俞穴、公孫穴、大腸俞穴治虛勞、裏急、腹痛;配三陰交穴、血海穴、中極穴、陰交穴治月經不調(沖任不固,針用補法);配中極穴、大赫穴、腎俞穴、次髎穴、命門穴、三陰交穴治男子不育症、陽萎、遺精、早洩、尿頻、尿閉、遺尿(腎陽虛衰、針補法或艾灸);配太溪穴、腎俞穴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三陰、任脈之會。

 

 關元穴 小腸募,足三陰足陽明任脈之會。

【別名】:下紀穴,次門穴,三結交穴,丹田穴,大中極穴,關原穴,中大穴,大海穴,溺水穴,大困穴(應帶三點水),昆侖穴,持樞穴,五城穴,產門穴,脖秧穴,子處穴,血海穴,命門穴,血室穴,下肓穴,精露穴,利機穴,子戶穴,胞門穴,子宮穴,子腸穴,肓之原穴,氣海穴。

【穴義】:任脈氣血中的滯重水濕在此被關卡不得上行。

【名解】:

 (01)、關元。關,關卡也。元,元首也。關元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滯重水濕在此關卡不得上行。

本穴物質為中極穴吸熱上行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大部分水濕被冷降於地,只有小部分水濕之氣吸熱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濕的關卡一般,故名關元。關原名意與關元同。

 (02)、下紀。下,指任脈的下部氣血。紀,為頭緒、整理之意。下紀名意指任脈上傳的氣血物質在此得到整頓。本穴為任脈水濕之氣的降濁升清之地,任脈氣血如同在此得到整頓一般,故名下紀。

 (03)、次門。次門,此是與石門穴相對而言。石門穴是任脈上行的水濕之氣中滯重水濕的主要關卡,本穴相對於石門穴來說其關卡滯重水濕的功用則處於次要位置,故名次門。

 (04)、三結交。本穴位處腹正中線的隆起部位,在以脊骨為人體重力場中心的橫剖面中其位最高,腹股溝處足三陰經及胃經熱脹後的高溫態濕熱水氣都會向本穴的方向聚集(熱往上部、高處走),足三陰經及胃經有氣血物質交於本穴,故名三結交。

 (05)、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稱此部位為丹田,故名。

 (06)、大中極。參看膀胱募中極穴之名解,本穴氣血所處的天部層次比中極穴要高,故名大中極穴。

 (07)、大海穴。大,巨大也。海,大水也。大海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部大範圍的水濕之氣。

 (08)、溺水穴。溺水,處於水的圍困之中也。本穴氣血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其範圍巨大,身處其中如溺水之狀,故名溺水。

大(水困)名意與溺水同,(水困)指被困於水中之狀。

 (09)、昆侖穴。昆侖穴,廣漠無垠之意,此指穴內氣血充斥大範圍內的各個天部層次。

 (10)、持樞穴。持,把持也。樞,門戶的轉軸也。持樞名意指任脈氣血由此輸向人體各部。

 (11)、五城穴。五,數量詞,此指五臟六腑。城,城市也。五城名意指本穴氣血包含了五臟六腑的各部物質。

 (12)、產門穴。產,生產也。門,門戶也。產門名意指任脈本穴的氣血旺盛女子才可受孕生產。子處、子戶、胞門、子宮、子腸名意與產門同。

 (13)、脖胦穴。脖,脖子。胦,中央。脖胦名意指任脈氣血循人體前正中線而上行。

 (14)、血海穴。血,受熱後變成的紅色液體也。海,大水也。血海穴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氣為溫熱之性。血室名意與血海穴同。

 (15)、命門穴。命,生命也。門,門戶也。命門穴名意指任脈本穴的氣血盛衰關係到人的性命生死。

 (16)、下肓穴。下,下部也。肓,心下膈膜中的膏脂之物。下肓名意指腹內的膏脂之物由本穴外輸體表。肓之原名意與下肓同。

 (17)、精露穴。精,氣也。露,暴露也。精露名意指任脈上行水氣外露於滯重水濕之上。

 (18)、利機穴。利,便利也。機,巧也。利機名意指本穴氣血為陰柔的水氣,有通利、濡潤人體全身關節的作用。

 (19)、氣海穴。氣,氣態物也。海,大水也。氣海穴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大範圍的水濕之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天之下部的水濕之氣,性溫熱。

運行規律】:大部分外走小腸經所處的天部層次,小部分循任脈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小腸經氣血,傳導任脈水濕。

治療】: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氣海穴

取穴】:人體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治療】: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穀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遺尿,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髒氣虛憊,形體羸瘦,四肢乏力。

【穴位配伍】:配三陰交穴治白濁、遺精;配關元穴治產後惡露不止;配灸關元穴、膏肓、足三裏穴治喘息短氣(元氣虛憊);配關元穴、命門穴(重灸)、神闕穴(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配足三裏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樞穴、上巨虛穴治胃腹脹痛、呃逆、嘔吐、水穀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氣虛弱);配足三裏穴、合穀穴、百會穴治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附注】:肓之原穴。

 

【別名】: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下言穴,氣澤穴,膊胦穴,季胦穴。

【穴義】: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

【名解】:

 (01)、氣海。氣,氣態物也。海,大也。氣海名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本穴物質為石門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水氣吸熱脹散而化為充盛的天部之氣,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故名氣海。氣澤名意與氣海同,澤指穴內的天部之氣為混濁之狀。

 (0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循腹正中線而行。

 (03)、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視臍下腹部為丹田,故名。

 (0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脂類物質。下肓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隨水氣的脹散而輸向人體各部。

 (0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聲也。下言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性水氣。

 (0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氣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塵埃。

 (0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脈的強勁之氣由此亦會輸向氣血較少季肋部位。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充盛的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循任脈上傳陰交穴。

【功能作用】:生髮陽氣。

治療】: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沖門穴

取穴】:沖門穴位於人體的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

解剖】:在腹股溝韌帶中點外側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內斜肌下部;內側為股動、靜脈;布有股神經。

【治療】:腹痛,疝氣,崩漏,帶下。

【穴位配伍】:配大敦穴治疝氣。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5一1寸。

附注】:足太陰、厥陰經交會穴。

 

【別名】:慈宮穴,上慈宮穴,沖脈穴,前章門穴。

【穴義】:脾經氣血由此沖行腹部。

【名解】:

 (01)、沖門。沖,沖射、衝突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脾經下部諸穴傳來的經氣由本穴上沖腹部。本穴物質為脾經腿膝下部經氣彙聚而成,在本穴的運行為受熱後的上沖之狀,故名。

 (02)、慈宮、上慈宮。慈,仁慈也。宮,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宮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氣血非高溫之性,雖為炎上,但卻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對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

 (03)、沖脈。沖,衝突也。脈,脈氣也。沖脈名意指本穴氣血運行為沖行之狀。理同沖門名解。

 (04)、前章門穴。前,與肝經的章門穴相區別也。章,大木材也,大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前章門穴名意指本穴的氣血運行為強勁的風氣。理同沖門名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循脾經向腹部沖行。

【功能作用】:運化脾土。

【治療】: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