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配穴療法

一、子母補瀉之一般用法

 子母補瀉始載與《難經》六十九難:「虛則不其母,實則瀉其子」,此法是應用五輸穴,根據其臟腑經絡之間的五行生克關係,配用母穴或子穴,使其補瀉的作用。所謂虛則不其母,實則瀉其子,古人所稱的虛症與補的意義,就是指某組織的生理機能減退而予以興奮;實證與瀉的意義,亦就是指某組織的生理機能亢進而予以抑制。此法多用於臟腑疾患,但經絡病症亦可採用。首先判斷發病臟腑或發病所在之所屬經絡,辨別疾病性質的虛實,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採用本經或異經的五輸穴,並施以相應的補瀉手法。要運用這種取穴原則,首先必須將五臟的相生關係搞清,而其相生關係是由於每一臟器都有一個代表該臟器功能的五行性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是它們的相生關係(見圖)。

medi_graph1.gif   

 因其順序相生,所以木的母是水,木的子是火;火的母是木,火的子是土;土的母是火,土的子是金;金的母是土,金的子是水;水的母是金,水的子是木。這種母子相生的原則應用在治療上,其具體操作方法有二種類別:

(一)、本經母子穴補瀉法

 此法為時下一般針書最常見之母子補瀉法,各經取穴參考後表,例如:腎臟虧虛,腎臟屬水,則可取本經之母穴複溜補之,腎實則可在本經之子木穴湧泉瀉之;如:肝病虛,肝屬木,可取本經母穴水穴曲泉補之,肝實則取本經之子穴火穴行間瀉之。

 

 以下按十二經分別說明如下:

膽經:

 膽經屬於甲木,滎穴俠溪是膽經中的水穴,屬於壬水,水能生木,即膽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俠溪能治膽經虛病;經穴陽輔是膽經的火穴,屬於丙火,木能生火,即膽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陽輔能治膽經實證。

 

肝經:

 肝經屬於乙木,合穴曲泉是肝經中的水穴,屬於癸水,水能生木,即肝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曲泉能治肝經虛症;滎穴行間是肝經的火穴,屬於丁火,木能生火,即肝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行間能治肝經實證。

 

小腸經:

 小腸經屬於丙火,輸穴後溪是小腸經的木穴,屬於甲木,木能生火,即小腸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後溪能治小腸經的虛症;合穴小海是小腸經的土穴,屬於戊土,火能生土,即小腸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小海能治小腸經實症。

 

心經:

 心經屬於丁火,井穴少沖是心經中的木穴,屬於乙木,木能生火,即心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少沖能治心經虛症(玉龍賦:「心虛熱壅,少沖明於濟奪」);輸穴神門是心經中的土穴,屬於己土,火能生土,即心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神門是精神病及心臟病的要穴,能治心經實症。

 

胃經:

 胃經屬於戊土,經穴解溪是胃經中的火穴,屬於丙火,火能生土,即胃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解溪能治胃經虛症;厲兌是胃經的井穴,屬於庚金,土能生金,即胃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屬於厲兌能治胃經實症。

 

脾經:

 脾經屬於己土,滎穴大都是脾經中的火穴,屬於丁火,火能生土,即脾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大都能治脾經虛症;商丘是脾經的經穴,屬於辛金,土能生金,即脾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商丘能治脾經實症。

 

大腸經:

 大腸經屬於庚金,合穴曲池是大腸經中的土穴,屬於戊土,土能生金,即大腸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曲池能治大腸經虛症;二間是大腸經的滎穴,屬於壬水,金能生水,即大腸經子穴,實則瀉其子,屬於二間能治大腸經實症。

 

肺經:

 肺經屬於辛金,輸穴太淵是肺經的土穴,屬於己土,土能生金,即肺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乙太淵能治肺經虛症;合穴尺澤是肺經的水穴,屬於癸水,金能生水,即肺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屬於尺澤能治肺經實症。

 

膀胱經:

 膀胱經屬於壬水,井穴至陰是膀胱經的金穴,屬於庚金,金能生水,即膀胱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至陰能治膀胱經虛症;輸穴束骨是膀胱經的木穴,屬於甲木,水能生木,即膀胱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束骨能治膀胱經實症。

 

腎經:

 腎經屬於壬水,經穴複溜是腎經的金穴,屬於辛金,金能生水,即腎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複溜能治腎經虛症;井穴湧泉是腎經的木穴,屬於乙木,水能生木,即腎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湧泉能治腎經實症。

 

三焦經:

 三焦經是相火,亦屬於丙火,輸穴中渚是三焦經的木穴,屬於甲木,木能生火,即三焦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中渚能治三焦經虛症;合穴天井是三焦經的土穴,屬於戊土,火能生金,即三焦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天井能治三焦經實症。

 

心包經:

 心包經是相火,亦屬於丁火,井穴中沖是心包經的木穴,屬於乙木,木能生火,即心包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中沖能治心包經虛症;輸穴大陵是心包經的土穴,屬於己土,火能生土,即心包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大陵能治心包經實症。

 

上述十二經的二十四個母子穴,《針灸大成》載有一首簡明的歌訣是:「肺瀉尺澤補太淵,大腸二間曲池間,胃瀉厲兌解溪補,脾瀉商丘大都邊,心先神門後少沖,小腸小海後溪連,膀胱束骨補至陰,腎瀉湧泉複溜焉,心包大陵中沖補,三焦天井中渚痊,膽瀉陽輔補俠溪,肝瀉行間補曲泉。」

 

(二)、母子經母穴穴補瀉法

本法書中較少記載,此法亦為老輩針灸醫生樂用,例如:肝經虛症可用腎經陰穀穴(陰穀穴是合穴屬水,水乃木之母,補水即等於補母);肝經實症,亦泄心經少府穴(少府是滎穴屬火,木生火,瀉火即是瀉子)。也就是說,虛則補母經所屬經之同一五行穴,實則瀉子經所屬五行之同一五行穴。

例如肝虛則補母經(腎水)之同一五行(水)穴,實則瀉子經(心火)之同一五行(火)穴。其餘各經類推。2法雖較1法少用,然據經驗所悉,效果並不孫於前法。例如:肝虛取陰穀,亦可取曲泉(本經母穴屬水),肝實除取心經少府,亦可取行間(本經子穴屬火)。其配合取穴可參見下表:

 

經別

虛實

本經取穴

異經取穴

手太陰肺經

太淵

太白

尺澤

陰穀

手少陰心經

少沖

大墩

神門

太白

手厥陰心包經

中沖

大墩

大陵

太白

手陽明大腸經

曲池

三裏

二間

通穀

手太陽小腸經

後溪

臨泣

小海

三裏

手少陽三焦經

中渚

臨泣

天井

三裏

足太陰脾經

大都

少府

商丘

經渠

足少陰腎經

複溜

經渠

湧泉

大墩

 


 

 

經別

虛實

本經取穴

異經取穴

足厥陰肝經

曲泉

陰穀

行間

少府

足陽明胃經

解溪

陽穀

厲兌

商陽

足太陽膀胱經

至陰

商陽

束骨

臨泣

足少陽膽經

俠溪

通穀

陽輔

陽穀

 

 子母補瀉法在臨床上引用即多且好,例如:肺經實症,如喘息氣粗、胸滿、仰息、乾嘔、胸肋肩背痛均可取尺澤穴瀉之。又就五行關係而言,肺實症則金克木、肝木受克則筋攣拘急,瀉尺澤,可以舒筋活絡,對於消除肩部、肘部拘急及腿腹筋緊有一定功效,個人常用於治療五十肩迭收奇效。二間治牙痛雖為滎穴能治火熱,亦系大腸子穴能瀉大腸實症之故。

 

 解溪為胃經母穴,對於胃經虛症,尤其是土虛不能制水之風水(腎臟炎)症療效甚佳;商丘為脾經子穴,對於脾經一切實症,如身體困重,腹部脹滿,黃疸等濕盛之證,皆能施瀉法而治之而有效;心經母穴少沖,玉龍歌賦及醫宗金鑒皆認為其能治心經虛症;湧泉為腎經子穴,能瀉之心肌炎及心悸亢進,小兒抽搐、五趾盡痛等腎實症;複溜為腎經母穴,專治腎虧,應用極廣,例如四肢厥逆,久年腰痛,腎虛水腫均極有效;大陵為心包經子穴,治口乾、口臭及諸瘡痛癢有效;天井為三焦經子穴,瀉之可治療少陽經之鬱火邪熱,凝滯經絡所成之瘰鬁,素為要穴(金鑒、玉龍賦、玉龍歌、勝玉歌);陽輔為膽經子穴,凡膽經實症均可瀉治之,又經主喘咳寒熱,因此本穴治膽經外感實症極效,對於傷風感冒之偏頭痛尤具特效;俠溪為膽經母穴能補膽虛治暈眩有卓效……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用例。

 

 子母補瀉法如能配合時間之流注,則效果更佳,例如戌時補複溜治療腎虧效果特佳,詳見後節納支法之說明。

 

二、井穴補瀉之變通

 母子補瀉法就是五輸穴之五行屬性施用補瀉的,但按照這個規則行針,那麼有幾條經絡勢必要在井穴補瀉,可是我們知道各經井穴,皆在神經末梢,感覺異常敏銳,這應於一切閉鬱主證之迅速刺血,不宜施用補瀉。《難經》七十三難問:「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注:就是說,氣血微少不足使為補瀉也),刺之奈何?」,解答說:「諸井者,木也(指陰經而言),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指出了「瀉井當瀉滎」的變通方法,滑伯仁又補充了「補井當補合」就更臻完善。十二經中有關用井穴補瀉的有心、心包、腎、膀胱、為五經,茲將其補瀉應用即變通列表:

 

井穴之補瀉變通表:

 

 

陰經

陽經

經別

心經

心包經

腎經

經別

膀胱經

胃經

屬性

(火)

(火)

(水)

屬性

(水)

(土)

井(木)

少沖

中沖

湧泉

井(金)

至陰

厲兌

滎(火)

少府

勞宮

然穀

滎(水)

通穀

內庭

輸(土)

神門

大陵

太溪

輸(木)

束骨

然穀

經(金)

靈道

間使

複溜

經(火)

昆侖

解溪

合(水)

少海

曲澤

陰穀

合(土)

委中

足三裏

治法

治法

補瀉變通法

補井當補合

補井當補合

瀉井當瀉滎

補瀉變通法

補井當補合

瀉井當瀉滎

應刺穴

少海穴

曲澤穴

然穀穴

應刺穴

委中穴

內庭穴

 

 

 從上表中,我們已經知道五經需要採用變通式的補母瀉子法,根據各家醫生之臨床經驗,這種變通法,是有顯著療效的。例如瀉內庭代厲兌治療牙痛,已為公認之特效穴,另如補少海、曲澤代少沖或中沖治療心經虛,療效亦好,足見「瀉井當瀉滎,補井當補合」的變通補瀉法,是行之有效的。這是因為五行穴之間有其相生規律,井能生滎,瀉滎即瀉井(瀉其子)。合能生井,補合即補井(補其母),這是我們必須明確認識的。

 

三、納支法

 子母補瀉法如能配合時間之流注,則效果更佳,其用法一般稱之為納子法,又稱為納支法。

 

 納支補瀉法是以十二經脈納支時刻與經氣流注盛衰的關係為基礎的補瀉法。《素問•針解篇》說:「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開就是經氣正來大盛之時,闔即為經氣已過衰退之時,這是說十二經脈的血氣盛衰,各有一定的時刻,補瀉必須以經氣看開闔為根據。當其開時,經脈流注時刻正臨,經氣大盛,乘時刺之為瀉;當其闔時,經脈流注時刻已過,經氣始衰,乘時刺之為補,亦正附和了《靈樞•衛氣行篇》所說的:「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納支法應用時結合「虛補其母,實瀉其子」的方法,配取子母穴來進行治療,十二經脈配屬十二地支,名為「納子」所以這種按納支時刻配穴針刺的方法就稱為納支法。納支法因為十二地支起於子時,所以也稱為納子法(見下表)。

 

 十二經之流注為:子時到膽,丑時到肝,寅時到肺,卯時到大腸,辰時到胃,巳時到脾,午時到心,未時到小腸,申時到膀胱,酉時到腎,戌時到心包,亥時到三焦。一般瀉其流注之旺時,補取流注剛過之衰時。

下表可做參考:

 

十二經脈納子法取穴及針刺時刻表

經脈

配穴

時辰

鐘點

配穴

時辰

鐘點

尺澤

3月5日

太淵

5月7日

大腸

二間

5月7日

曲池

7月9日

厲兌

7月9日

解溪

9月11日

商丘

9月11日

大都

11月13日

神門

11月13日

少沖

13~15

小腸

小海

13~15

後溪

15~17

膀胱

束骨

15~17

至陰

17~19

湧泉

17~19

複溜

19~21

心包

大陵

19~21

中沖

21~23

三焦

天井

21~23

中渚

1月23日

陽輔

1月23日

俠溪

1月3日

行間

1月3日

曲泉

3月5日

 

例一:王xx,女,45歲,牙齦腫痛三日,牙齦略腫,大便常秘,口乾喜涼飲,小便黃,苔黃略膩,此胃火上炎,為之針胃經滎穴內庭及大腸滎穴二間瀉腸胃之火,並針大腸原穴合穀,囑其次日辰時(上午8點)來診,辰時胃經當旺,在其子穴厲兌出血少許,並針大腸經子穴二間(又為滎水穴),痛勢漸減,齦腫亦消。

 納子法之應用,除前述之旺時用子瀉,衰時用母補之外,尚有多種,最常用於時間性的病症,即是指發病有較規律的時間性,對此,按「子午流注」納子法的臟腑歸屬施治,每獲佳效。

 

例二:張xx,男,35歲,每日上午辰巳時(8點到11點)即發前頭痛及太陽穴痛,病已多日,發則劇痛不已,過時自止。蓋辰巳乃脾胃經流注之時,又前頭及太陽穴所在為胃經所過,為之針脾之絡穴公孫,胃經輸穴陷穀,立止疼痛。次日辰巳時雖發頭痛,但能忍耐,囑其第三日上午辰巳時(上午8點半),仍接上穴針之,留針半小時,並囑其每五分鐘按摩頭部一分鐘,針下立即止痛,之後即痊癒未再疼痛。

 

例三:李某,39歲,每晚睡至十二點即鼻塞已三周,呼吸不暢,隨即醒來,至三點左右逐漸減輕而再入睡。

 按:子時為膽經流注之時,丑時為肝經流注之時,此為肝膽經之擾所致,針太沖、合穀穴後,當夜即症情減輕,再針時加膽經火穴丘墟,病又大減,續針一次而愈。蓋太沖為肝經輸穴,善治「時間時甚」之病,又為原穴,調氣作用甚強,合穀為大腸經原穴,經絡至鼻,調氣至鼻塞甚佳,配太沖又稱之開四關,理氣作用更強,加丘墟(膽經火穴)瀉膽經之火,療效更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