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

 醫道雖多。不外乎氣血。氣。血之主。而神。又氣之主也。故補血必補氣。氣行則血行。無補血法也。至神。則心之靈。尤非可以藥補。但審其病從何起。如用心太過而神耗。則宜靜養。用寧神之藥。色欲太過。而水不濟火。則宜用滋水之藥。然皆必自加靜攝。非可專恃藥餌。故愚嘗謂心為身主。人必養心。以為生神之本。病不可治。皆心未養而神離身也。疾之不可以藥治者甚多。惟風寒暑熱。藥可以療。七情內傷。則必調平性情。冤孽魔祟。則必修德祈禳(ㄖㄤˊ)。陰陽二宅沖犯。則必改造培修。醫書專言方藥。實多不效。要在神而明之。變而通之。不可拘一以求也。且精氣神三者。有先天後天之別。先天之強弱不同。後天之戕養各別。三者還相為宮。不可以強弱分。一強則俱強。一弱則俱弱。古人所以重攝生。不其以此歟。

 

至於傷寒。古有成書。然冬三月。方為正傷寒。窮苦人。無衣。無火。少食。少酒。又多勞苦。故多染此疾。治之者。審其強弱。詢其起居。當培者培之。當清者清之。不可一概而施。但未有不先去其寒而可遽培補者。或火與寒太重。即弱者。亦必先汗吐下矣。此惟兼四診之法。以參明之。乃不致誤。今人偏於不補。豈知補瀉兼施。傷寒亦不可廢乎。

 

五行以水火為主。火乃人身生化之源。無火。則不能運化。火有陰陽。為病者陰火也。欲靖陰火。必貴清源。然藥太寒涼。則傷胃氣。胃氣傷。則飲食難。反傷大命。必謂火宜降瀉。而不知培水制火。保胃以生津。其害不淺。且水與火之陰陽。與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此造化之妙理。豈淺人所知。功夫一事。以養自身神氣。其實與醫理通。果馴至乎洞達陰陽。庶可了然。難以遽明也。

 

天以陰陽生萬物。而人為最靈。靈於心。實靈於其理。理。氣之主也。心依於理。理宰乎氣。而保養作善。祛病延年之法密焉。人不知保養作善。但求功於藥物。又不明天理。不信明人。故醫道難行也。夫醫本大道。而以意可會其理。特理不難會。而意則不易能真耳。非靜養元氣不可。故能醫者。必不可舍卻根本也。

 

醫者理也。醫者意也。陰陽五行之理。爛熟於心。而又以意消息之。其庶幾乎。即如診脈。自來所重。然四診已足。而亦不能偏廢。而望以審其形狀。精神。色澤。方可考其臟腑之患。以形氣相參。得其強弱虛實之真。此尤為先。但不可刻舟求劍耳。五運六氣。古書雖傳。其實。乃名人不得已。示下學以入手之法。天地氣化。豈人所能測度。人身受病。亦豈盡屬氣運所為。當以活法參之。乃少有誤會。況氣化頗不易明。何得單執五運六炁耶。一年之病。半由大寒大熱而生。冬傷於寒。春夏發焉。夏傷於暑。秋冬發焉。其傷之甚者。則發之速。當細審其致病之由。並以天時人事參之。細心斟酌為佳。

 

心。火也。有虛有實。實火宜清。不宜太涼。虛火則滋陰補水。更不宜涼。

 

肝。木也。一身經絡。或軟或痛。面色。或白或青。皆是肝家主事。而其源不同。

 

脾。土也。脾是臁鐵。胃是肚子。脾是陰土。喜燥。胃是陽土。喜濕。不喜吃飯。是胃虛。或停食。軟後憂悶飽脹。是脾虛。胃為要領。非是肺應接敷布。人亦不能熟知。天有咽喉。人亦然。真是喉乎。還有胃相關係。全身皆賴。而二處只一處。喉之閉。要求胃氣。從下面脾之運極處來。而布去。全賴一點真土去運。己土即此。而戊即在下面極處。人以為己土在心。始有陰私。豈知陰不可無陽。陽中陰。又有陽為主。方可生。否則何能長年無病。此只離中妙。而實中間氣化之要領。肺在上。亦如前人說心本頑質。其靈明。即是此理。肝主生髮。不順何以生。其源在木。仍是賴中以生。太過則傷中。亦由中先壞。不能禦。而脾之生化。要肝氣。又要肺氣。即胃亦是要肝肺。而肺獨可治。尚可及肝。肝傷脾太過。則肺將損。漸至肝亦不生。又將及腎。腎傷則不治。由於腎滋五臟。由上下損。急須大劑治腎。而四臟過傷。則治腎以及之。亦不應。此乃十分大症。而有養者亦患此。乃先後天氣化罪孽。均為神明所制。專要大善。氣化亦可漸轉。就醫論。肺之原在下。肺亦要腎。腎以為臟腑根本。仍賴一點陽。陽在運化主宰。雖陰不患其害。臟屬陰。豈但有陰。腑屬陽。又何無陰。今將主者分者詳言之。分分合合。主如何得力。先後天可以略識。腎為先天。何敢言坎之真。離為後天。乃育有心之妙。只詳上面。心腎專主則非。前人有以水火論醫。但只一層。今故添論之。

 

肺金也。凡咳病。皆肺主之。其源不同。是當辨別而治。

 

腎水也。少年色欲過者。是腎大虧。有已成弱症。尚不能離色欲者。醫士誤以為腎氣旺。不知乃命門相火妄動。腎水不足以制之。其本人不知保養。而醫又不知添氣滋陰。其死必矣。人身以氣為主。血流行於周身。全憑氣運行之。故治血者當治氣。然神又氣之主也。神勞則氣散。氣弱則血衰。而百病作矣。凡有勞傷過度而起。必須清心寡欲。戒房事。省憂勞。勿服涼藥。以傷胃氣。然後徐徐可以復原。凡咳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治咳而不顧脾胃。必傾其生。此再發明弱症之義。心腎水火也。水火調。則百脈和。其要在於呼吸。一吸而火下就水。一呼而水上就火。始能相濟。勞心太過。則火偏勝。好色過度。則水偏枯。心腎所以不調。百病所以業生也。腎者水火之精。火中有水。水中有火。心之神妙。固宰乎一身。而心之精華。非水濟之。則不光明。故學道者。必使神藏土府。呼吸皆歸於中黃。虛無之真神。乃為元神。元神靜。則精氣從之矣。醫道所以通仙道也。陰陽不止血氣之謂。靜為陰。動為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互藏其宅。互為其根。故息心養氣。乃使陰陽和平。相火者。少陽之火。本非火也。以其濟君火以為用。故稱曰相火。凡相火動者。非君火妄動。彼必不能動也。然則仍以君火為主耳。

 

心火也。腎水也。而名為少陰者。以皆夾後天之陰氣也。腎氣足。則心君寧。心離也。腎坎也。離中真陰。為後天之主。而心乃多妄。坎水為君火所煽。而相火妄行。皆陰識為之也。故三昧真火。乃先天至陽之氣。實則水中有火。火中有水。不為強為剖分也。豈惟一臟。凡五臟六腑。旋相為宮。皆非判然各為一家也。

 

人身中皆火也。賴水以濟之。而始不燥。燥者。火之甚。而見於形質也。火第言其邪而已。人身以元氣為主。氣足則邪火自息。故古人謂火氣元氣。不兩立也。若外感暑熱。及勞苦生火。則人之自耗其氣。而身中之火。乃妄行矣。易經坎卦。冬月在水是陽在內也。冬日正傷寒。以其寒閉太甚。陽氣不發舒。此病以舒暢陽氣為主。故不及三陰。然積久不去。則三陰不能多存。而真陽日耗。後天無以養。則命傾矣。古人重攝生。本有成法。後來失傳。然仙佛門中。多少可取。誠以保身至要。必留神炁。而後少喪天理。而身心無病。不待言矣。失血之病。據醫書。亦有可以藥治癒者。豈知會逢其適。其人必有可延之理。非藥力乎。吾曾講求養氣之法。確知此病無他。在酒色過度者。亦須從養氣用功。初起。即須將心放平。領受高明之教。尋訪養神氣之人。極意探討。神從何來。氣從何來。如何失卻。如何又添。精氣神三寶。如何是真。如何是假。理明白在心。一意惟恐損神氣。而一切有節。即妙矣。古人治色欲。明醫亦以節字括之。此從易卦來。能保真神氣。即是節。一切用心。當為者必不可廢。人以五穀養生。豈可不資真氣以運之。知養真者。不妨有假。若將後天戕賊。除卻先天如何補。而況稟賦太薄。豈能資藥餌谷食以為生耶。黃帝岐伯。不便明言養法。姑即氣化言之。後來有存養法。實與此為一類。望明理者。細究保養。勿謂但用藥方。可多治癒血症也。又陽氣即元氣。陰陽二氣。統于元陽。元氣暗滋於腎家。一病則無不病也。故醫家斤斤辨三陰三陽。雲某藥入某臟。尚為太拘。

 


 

 

血流行於周身。恰足用而已。勞傷之。乃妄行。精不足以納氣。氣不足以行血。於是任其妄行。而無可如何。此必息心靜氣。徐徐養其精魄。使神安意靜。氣亦歸元。而血可仍歸經絡如其常道。魄屬陰。陽神為魂。所以統陰魄者。陽魂要歸陰魄。豈可偏乎。然失血者。大都損傷已久。而後成疾。若損傷太過。雖靈丹亦無益。以真元之氣。非藥餌所能裨也。更有先天造惡。將人身真陽喪失。死後轉生。必然只有微末之陽。感受氣化。皆是陰氣。身稟大不如人。神亦無多。在能向善者。還有再添之陽。可以不致病深。不然。則日日所受後天水穀之氣。亦將不能多為力也。

 

知柏苦寒之味。非不可用。但人以氣為主。氣盛則群邪自退。培其氣。即所以生其血。不必知柏。而火自漸熄。若專恃二味。敗其火邪。火由正氣不足而生。不培其本。如抱薪止火耳。古今人稟受。未嘗不同。平日所以保身者。太不講也。

 

龜板良藥。然安得有敗龜板乎。龜純陰之物。能服氣。不飲食而生。又多壽。然龜板要敗者難得。不如不用。陰統于陽。安有獨陰可以生者。地黃乃好藥。生者尤良。熟者必九制。然血初吐。但用生者。少加獨活幾分。不必熟者。乃是通陽以生陰。此外咳久。將成弱症。即當用熟者。以滋化源。腎與胃相通。今用下焦藥。必治其胃。用建曲幾分。可強其胃。非去食也。凡中下焦藥。斷無不通。勿單用一處藥。況化源甚要。豈不可培。人知腎之用藥。不知中焦藥之可到下焦。所以燥腎。則無功而有害。涼腎。則偶用亦生病。以不知此相通之故。凡先天。均要補。亦須視何經補之。如腎是先天。肝亦然。胃亦然。肺則不同。有系之者。此在脾上去尋。單用尅肝不是。平肝者亦要有補肝藥。安有純用平者。五臟相還轉。能知真氣。則用藥必合。五者均受。豈有偏走一經者。藥性太多。亦每不確。以藥和臟腑。豈必在多。有當重用。以其一二經偏勝也。即如血症。先損後天。豈知先天亦損。人不明先天。只好講後天。知真理者不然也。望聞問切。均難得真。惟用藥平和。差免誤人耳。

 

天以五運六炁。在中下生尅原不可泥。然天道有常。地氣無常。地載人。因人心太不如常。遂隨人變。非天之在上者有變也。治病者。是在後天上。講求先天。但後天理亦不少。天氣和地氣而論。即地中之炁。在上可見。非可不究。遂治得疾病。今可將寒暑細求。每年四時。不過寒暑二字盡之。其漸盛為寒暑。方始亦是此。能知得人身升降。或可知地氣之升降。而天時可見矣。故不知保炁。即不能確知升降。雖欲知天氣地氣。亦只膚末。名醫必于此用心思索。以成有功。所謂人生一切。皆本於此。不可不究也。

 

凡病皆以脾胃為主。即一切皆依傍之。即外邪。亦斷無不顧根本者。如遇有大小病。先看氣色。問所患。然後診脈。固是。然還須以所患。細參諸色與聲。雖不能聽。亦不可少。

 

凡有為物欲所侵。自侵其內。病其生神。自當日漸削盡。即有仙藥。亦不能靈。故保神為第一。再講氣失均不均。其脈大概是浮動。兩關兩尺。不為十分沉。只有氣息從外出。而又不能為己調勻。外面風寒暑濕常侵。凡有物來擾。念即縈縈纏固。以自攻其本身。其元神。如電去逃避。乃任其離亂。以奪真氣矣。治此。惟有生薑一味。為甚平穩。而兼以洋參白術等類。脾與胃。腎與水。原要一一去細勻。即以一通氣化為要著。而去疾者。乃有陳皮香附五味三棱木通薑黃生枝子石膏等類。外感則是蘇葉薄荷荊芥防風等。治其已受之邪。不外擾治。輔之好劑。以為善後之先聲。至於人身有二火。全要此生。而人不知。往往以尅伐退火大傷元氣。以致外邊所蓄之火不能去。而本來真火。反易隨藥以壞其本。亦只有些微之血肉。以養其體。而久久漸及於無血。只有外面之火。以生者就死。至不可救其身。火之害。先治水。水之為害無真氣。無真氣以為之營。何以存。又何以能再用補治。以複其先始。此虛病所以不可救。前人已言之。至多端之疾。皆從此水火不勻。而始廣生。故勸人必先保養。而臨時。亦只須以去火為先事。風寒等類。以次而及之。又必須本源不虧。故之為要事。非可如外間之治。全不能固。任意去行。其大要。只在輕以去外感。重以去實火。即有虛火。亦當十分酌用藥。以一二味做事。只須看症。明瞭即可行。

 

古之名醫皆大儒。否則高僧高道。無俗人也。俗人一方一藥亦能治病。要在博采兼收。而更得明師益友講明之。乃可以工。

 

醫家不明先後天太極之真體。亦不窮無形水火之妙用。此六味八味。用在人身虛弱者甚好。然亦須加生氣之品。可細心酌用之。蓋六味能壯水之主。八味能益火之源。二方。皆能令水火得其養。而腎氣複其先天。故凡于左尺脈虛弱而細數者。即左腎之真陰不足也。速與六味。于右尺脈遲軟。或沈細數而欲絕者。即命門之相火不足也。速與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則以右尺為主。但十全湯平治未妙。又凡治腎經虛冷。足寒膝軟數者。即八味中加五味。治瞳人散者。六味中加五味。此皆資其先天之化源。實予後世無窮之利也。凡治火上刑金之咳嗽。必先以六味壯水之主。使水升而火自降。隨即以參苓芪術健脾救肺。補腎之母。使肺經與水相生。而咳嗽斯易癒矣。

 

用藥以保養是要。臟腑須均平。如肝病尅則傷。平亦可。而不如生水。水以不上越為生。滋水添其血。一派生血皆是。水忌土壅。又須養脾溫胃。使己土不溫不燥水在下。只斂肝氣。非果在肝去潤之。肝生化。從水氣來。而本臟有血。血以凝氣。自然可益。所不調者。非肝盛。只心火為害。心真陽漸衰。陰火漸熾。肝雖愈損。心火亦助之。水少在肝。火以傷氣。肝無真氣。如何不任陰火做事。而心本有水上行。此時亦漸少。何也。肝無真氣下生。火中自少水。水涸而肝敗。乃遂肺脾受大害。肺本金。而為火所尅。脾本土。而無水則燥。土亦不生。虛弱症。以此害命。姑舉治法一二。用生水藥。要固脾。而肝以尅削占三分。土穀之氣。必用三四味。如白術是矣。而尤要在懷藥桂圓枸杞金櫻子鹿膠龜膠生熟地等。此非盡肝脾藥。脾為引到腎。腎要引到肺。常人以滋膩為忌。不知化機。脾與腎如何不通。然要如何方能通。上面下去要重。下面上來要輕。分兩在神而明之。藥多少味。要在分病之輕重用之。而總要妙於通氣。使中間有主持。再要逍遙其神氣。藥不能做事。神以扶之。桂圓肉補脾。非補神。神無補法。而此藥可暢脾神。又有汁。可以養燥土。非動火而伏火也。人多不知。人身以血氣為本。單補則不是。雖血原從氣。而豈可不從血上用藥。生熟地。龜板膠。亦不可廢。何可以徇俗論。通則不痛。汁藥可以治。氣已到而血留之。自然有點要生。俗人專以汁少者用。豈能有應。又天之生化。第一是水。水豈非汁。如何以無汁少汁者去生血乎。所以前人。亦有必用此藥之方。而谷氣必賴水生。人身水火並要。如伊等言。將不必多飲水乎。陽以治陰。無形之氣。無形統有形。豈有氣化多陽。而形為害者。皆不知道之貴也。

 


 

 

天人之理。本在一誠。一身氣化。統在此字。此聚在身者。有天理以率其氣。其臟腑須泄些。五行之理多。而後天區區身中。亦須識得先天。但天之五行。尚多明著。臟腑則不同。關節是大者。此五行。即每樣有重輕。大小。遲速之不一端。學醫者。只就後天先探討。而後將此理。看成渾渾淪淪。雖分現各病。仍可貫串。即用一番心去比合。直如作時文之發揮。然後將病狀。一一證之。則可得其三四。而有道者。則另有看題之法。臟腑在身。統者是誰。身有心。人知是身中主人。不知有兩個。知道者。又不止以心為主。而此臟腑。乃自然有一個主翁矣。今試以治法論。譬如心是神明。其所以靈是神。而神耗散則傷。神多欲則敗。神即與心為一。而一傷均傷矣。人知補心補神。而火乃屬陰。又益其焰。火即生土。此惟以土制。生之者。即為其所制。此乃天地妙理。不尅則不生。又是一理。而此火為土制。必賴有水。後天尅生仍不離。且水火相濟。大道在此。醫理從道中分來。如何不似一二分之氣化。土本凡質。水火土為三昧火。即仙家所重。知此理。從此設法。思過半矣。即周身氣化。莫不由此。而心之神明。後天先天。乃可明白得一二分。蓋即醫之要務也.。其用藥。則厚其脾胃。酌虛實。知寒熱。又參以天時。及其人性情。如此則少誤。神無補法。果能養神有法。服補脾藥。即可藏神。神本宜藏。人之後天年不永者。皆神少也。人以為氣不足。那知氣易為補。神不易補故夭乎。一切藥味。如桂元肉棗仁。均要配以陰藥。如生地涼胃。而勞心太過亦不妨。上桂甚熱。而先陽太損則必需。心腎相通。寒熱且有並用時。而心本君主。如此治法。則得所養。病可自退。匪特心治。即腎亦無不治。姑舉此一端。學者可觸類也。至於脾胃為後天母。生髮不窮。如何害人。人自為脾所困。其不知所以生髮也。有其地。有其法。區區飲食。不過添渣滓多。而添精氣尚少。有道者。其脾乃容納凡物無多。其所稟之氣。原已煉過。即脾之中氣亦在內。而渣滓非不多。還是無關係。精者神氣之聚耳。有大大不同他人。而氣在即精在。神為之統。有何不實。脾既實矣。而有何病苦乎。此為後天養以先天。而萬物母乃為真有可靠矣。醫書說不到此。望習醫者。留心察之。其二為肝。肝者。乃先天居其半。後天非肝不生。但如何生之。只知在水。豈知在脾。人身五官百骸。只是氣運。所以主之者。在土發出之。只以為生在水。不以為水亦在土。則不識道妙在人身也。凡生髮。均在春。亦在夏秋。四時均有生氣。不過各令無多耳。四季有土。中央有土。共為功用。亦分著其功。所以然者。即為生理不可絕耳。陰陽二氣。只一生氣。故肝木在土出來。是為陽。其屬厥陰。乃謂其所養之時與地。非純屬陰也。即如脾本土。屬太陰。然其養處有陽。陽含在陰。陰是體。陽是用。與肝略同。而身中造化。除卻心。則此二輕甚重矣。肺是肝所發舒。腎是心所歸藏。而又為脾之歸蓄處。孔聖下襲水土。其理亦可略識也。此藥治。則可以平為補。又補要兼脾。而憂蘊結塞。賴脾制。尤在水養。而心腎相資。只須平便是。而脾亦猶此居多。必當細究。即以治肺者治肝。亦可。總之。五者相需。偏亦要合法。姑為此調劑。可再詳查其理。為自身及病者。細細究之可也。神無補法。從氣用藥是已。然如桂元。名為補神。實則滋潤脾胃。二經。非有所偏。只以此不寒不燥潤之。即可生點凡氣。氣既生。即心可留。心本氣之靈。留此亦是氣來聚之故。然虛者方如此。非若重病外邪甚。人視此藥為豺虎。不知欲泄先補。亦是古法。斷無大病。單治外邪者。此非固邪藥。何畏之有。況人以神生。雖有病。而神足者不即死。氣旺而神虛。病仍不治。此後天以脾胃為本。但以其生氣。並可生神也。凡神可生。亦醫之要。何可不究生神之理。又如附子。人皆以治腎火。不知身中火在心。腎火乃分去者。心不能生。腎如何生。心腎之間為命門。此處非只有火。前人以為真竊。是不知先天。後天方有陰陽。兩腎即陰陽。心火不生。可於兩腎去設法。然必不可專用附子也。又如柴胡。今亦少用。以其升性。更有溫病一症。大半涼藥多用致效。遂並尋常病亦忌用之。不知溫者。因天時之寒入身。人身本以陽生。雖寒亦有暖氣。不過不能出。久而陰火為害。豈真無陽乎。用柴胡無甚效。涼劑中有紫蘇。可以代之。即任伊熱多。亦必再通陽。無涼劑。但用通劑。久久輕者亦癒。如有重者。可用通劑兼涼劑。勿重用大苦大寒藥也。世有高明。希教之。

 

醫道分內外科。此大謬也。人之所以生者。血氣調和。百病不生。凡瘡瘍。多由不知保身。虧了血氣。一遇飲食不慎。受寒受熱受火。天道不時。便發為瘡瘍。治此症者。必須勸其人。寡欲清心。保養身體。然後審其病之由來。或是酒色。或是飲食。知道其病根由。將血氣培補。久久。乃用藥治病。或散寒。或散火。風火便是瘡毒。散風火。便是解瘡毒。世人不知此理。一遇瘡毒。只是用藥解毒敷貼。誤了多人。更有不肖之徒。見人瘡毒。用藥使之破爛。伊得逞其私見。萬一治好。便是功勞。若治不好。說是病本難治。人為所惑。說是瘡本難治。可惜可歎。凡有患瘡。毋論大小瘡毒。起初有痕跡。便服補氣解毒藥。如人參敗毒散。荊防敗毒散之類。將其寒火去了。外面。用生甘草銀花黃連為末。調敷。便可解散。切不可用艾火燒。用針打。往往誤事。傷人性命。戒之戒之。至於女流。血氣行動之時。食生冷之物。或心性少平和。動輒生氣者惱。氣憤。憂愁悲哭。以致血氣凝滯。結成包塊。久必難治。其本原壞也。不可誤用治瘡法。所以凡保養人。必須自家貴重身體。十分信神。不作惡。二事均有。一遇此等病。即改悔心腸。再請明醫去治。而凡事寬仁厚德。忍讓耐煩和平。要想人命在天。天所佑者。修德善人。凡事守理。天自默佑。使其痊癒。醫治時。一切保重謹慎。自不待言。此話。須醫者細細開導勸化。即是善事大功德也。

 

病何窮。只有隨宜用藥。譬如用兵。奇正相生。而其身前後左右。又有多少之不同。如遇瘡症。即以人之受病在何經。細為用藥。即如脾經。須有生白術懷藥。而所蓄帶有火症。則必施以生大黃黃連等。即其所受病之時。亦須參得幾分。必有卓見。莫妙於多看書。細思其理。而書中所言經絡。亦不盡合。經者。大大一條。最是緊要。絡者。即經之所分。隨經去做事。不須太分。如肝經肝之絡在肺始。肺之絡又在脾始。凡看瘡。先以顏色為要。再審其夜間如何。須看其所得之病。夜來是如何象。

 

即如疔瘡。本是難治。而已成瘡。則必悔罪求天。即醫治。亦不過調和脾胃。使胃強。不至害其脾土。而有發生。而肺為華蓋。又與脾為相系屬。非不相關。又必使肺不生火。而火有在肺則去之。風隨火。火煽必以風。而火實陰火。即又自有風。不須多多治。只以去火為事。火平而風自熄。即肺熄火而脾可以保。乃得中間不受病。此外均可不計。即以金銀花為君。而生白術次之。外間只知去風。豈知邪自內生。要經絡先通內科。甚是。至肝腎受病。則一時不可治好。以其源甚深也。兩手有陰陽。而亦通肝。惟兩腳必須往下治。如何可治頂上。瘡在上。亦須治肝腎如此。

 

凡瘡皆謂之瘍。腫則其勢將成。潰則其勢已消。瘡難外疾。亦血氣不和。寒火逼壅而成。初腫宜散。既腫宜潰。既潰宜清毒而培補。金瘍刀割。折傷跌損。或有邪祟。乘其衰而為災。則禱祝之。又以藥附之。或去其敗肉。數者皆治瘍之法。又審其五臟之氣。何者受毒。當以其氣所宜之物養之也。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蓋瘍疾與內疾等。必審其宜。而後可免誤治。愚故言醫分內外科大不可也。

 

凡遇產婦。前三四五個月。即須告以生育非奇。前生因果難料。神天一心救人。專望有心去求。自家夫婦。自想各有何事。不可對人。即不可對天。定去求天。赦罪保安。多多少少行善事。如有前冤。亦自家可蒙天恩解免。以保平安。勿得單恃方藥。不求神。人多忽略此事。不去求神。最當戒之。

 

汪訒庵書。亦可看。但當以神氣為主。初學入門者。何不可言尋真氣。用藥關人生死。勿輕視神氣二字。此書亦但言凡氣。不可拘。粗粗涉獵。求內經之精。以為根本可也。黃坤載亦有可采。在言脾胃。然不知先天。豈有不明先天。但治後天。可以為法者。伊處處有胃。由此去悟。元氣在胃。一個陽藏在脾陰。豈非元氣。下通腎。豈非由下而上之先天。如何專以胃逆為言。且天道用逆。人身則順。性功以逆為貴。以合天道。醫道亦以逆為貴。以象先天。此言培養之法。非是已受外邪然。上下相通。治法亦有治往下者。但非黃氏所謂耳。

 

至於銅人圖。不必向此用功。吾曾言醫不分內外科。瘡瘍只是內發。所要者神氣。藥以托毒。攻其外。亦不過一半功效。豈有單用藥在外之理。凡丹藥。亦要。而病到既深。尤不可不細審。內虛則不可驟用。必先培補。有冤。則不同。果能善心善事多。且可解冤癒瘡。何況不保養所致者乎。無以圖求臟腑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