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現象的解析

 驗證一個理論或假說是否正確,主要看它是否能圓滿地解釋其對應領域的特性或現象,以及與現實狀況是否相符。但令我驚奇的是,本理論可以圓滿地解釋所有的經絡現象。現在在這裏我就試著用這理論來解釋部分經絡現象。

 

(一)、循經感傳現象

 我國現代經絡研究,從50年代一開始就著眼於針灸臨床最常見的一種經絡現象,即古人稱之為針灸的「得氣」現象,而今稱之為「循經感傳現象」,指的是針刺時患者常常感到的一種從穴位沿著經脈傳導的特殊的「酸、麻、脹」的感覺傳導現象。

 

 既然我們認為組成經絡的結構是結締組織,而這種組織遍佈所有擁有這些組織的生物體,那麼就是說經絡無處不在,但為什麼在針刺穴位時卻出現循經感傳現象,而不是只在穴位周圍向四周擴散呢?其實,在針刺穴位之後,也出現了一定的擴散現象,但是,這種擴散現象並不明顯,因為在穴位及其附近的組織液存在一定的湍流現象,這是由於Ca2+等離子的富集以及其本身的特殊結構而出現的。具體一點地說,凡改變其上游的流速,則下游的分叉處的動脈湍流必然加強並在該處管壁外也形成微粒組成的湍流(這就是所謂的「得氣」),如果附加電場、磁場或生物場,這種湍流就匯合成一個大旋渦,氣功術語稱「結丹」,這與自然界中龍捲風很類似。構成這種湍流的微粒來自血液,由於血管內皮間隙僅有幾個,故而此微粒既不是分子也不是能對組織造成損害的離子、質子或中子,而是更小的粒子,也就是微波。

 

 正如前面所述,「在穴位點附近的毛細血管呈規則的平行線狀,而且平行於經絡。經過流體力學的計算,發現只要在相鄰的穴位間有一定的壓力差,在人體的經絡中就會形成管線外毛細血管間的組織液流場。這有點像海洋中的洋流,沒有管子,但有水流。」很明顯,儘管經絡是開放式的,但卻像海洋一樣,其中液體的流動並非就是以向四周擴散為主要形式存在,而恰恰相反,海洋中的洋流往往朝著某一特定的方向流動,經絡裏面的組織液等也是這樣。

 

 另外,大量研究結果表明,機械壓迫等外加因素持續作用在循經感傳線上任意部位,即可阻止感傳循行。解除外加因素,感傳繼續循行,這種現象被稱作循經感傳的可阻滯性。《金針賦》中有關於:「以尤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的描述。據目前相關報導,機械壓迫,局部低溫,局部注射生理鹽水等因素均可導致感傳阻滯。絕大多數受試者循徑感傳均可被機械壓迫所阻斷,但壓力必須夠大,而且一定要施加在感傳線上(即經絡線上)。壓迫感傳線兩側旁開的對照點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對循經感傳都沒有明顯影響。降低感傳經過部位的皮膚溫度,可使感傳循行速度減慢,當溫度降至一定程度感傳即可被完全阻滯。在感傳線上,以垂直方向,向皮下或深組織內注射生理鹽水,也可阻滯感傳,當受試者自述感傳被阻滯時,循經感傳過程中所伴隨的臟腑、五官等功能的變化也同樣受到阻滯,即針刺效應隨之顯著降低,甚至完全消失。解除阻滯,感傳恢復循行、針刺的效應又複出現。

 

 我們知道,筋膜主要是由結締組織組成。組成筋膜的主要結構是膠原纖維。而且這些膠原纖維是與肌肉、肌腱的縱行方向一致的線性結構。膠原纖維中的膠原蛋白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蛋白質,這可以告訴我們,膠原蛋白在「氣」的傳導過程中起主要作用。人體內任何一種蛋白質都是帶電的。組成膠原纖維的膠原蛋白帶負電荷,在人體體液中呈現嗜酸性。這樣膠原纖維上的負電荷吸引水分子H+和體液中的正電離子,使水分子中H+和體液中的正電離子向膠原纖維靠近。水分子OH和體液中負離子遠離膠原纖維表面。OH和負離子再吸引體液中的正電荷,這些正電荷再吸引負電荷……。

 

 如果我們沿著某一經的線路上針刺一個或多個穴位後,各個穴區都產生大量游離正電荷。也可以這樣說,在某一經的線路上出現了多個小發電機。這些發電機產生了多個外加電場。由於外加電場的作用,電子沿著電場方向運動。這些電能量就會沿著經脈運行。而包裹肌肉、肌腱、筋膜的膠原纖維是線性的與肌肉、肌腱方向一致。這樣在外加電場作用下,這些正電能量沿著肌肉、肌腱縱軸運動。它們所走行的線路正是經絡的走行方向。而如果機械壓迫等外加因素持續作用在循經感傳線上任意部位,則阻礙了這些電荷的運動,它們將向四周擴散,所以就出現了阻滯現象。

 

 


 

 研究還發現,當臟腑發生病變時,相應外周經脈線上組織液中的Ca2+、Na+、K+、H+濃度也會出現一些特異性變化。昆明醫學院也有人證明,胸膜炎家兔相應耳穴處的Ca2+等化學物質濃度也存在著特異性變化。當絡合組織液中Ca2+,或阻斷細胞膜上的Ca2+、Na+、K+離子通道,或阻斷Ca2+離子活動的配體鈣調素的活性,都可阻斷針效,影響經絡的功能。這提示Ca2+等離子參與了經絡活動,是經絡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這說明了「酸、麻、脹」的感覺其實就是觸電的感覺,是由於這些離子隨組織液流動而發生了密集的定向移動而形成了明顯的微電流而引起的。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在人體裏,經絡與神經組織關係密切,但反過來,如果把人體中的神經組織切除,則經絡及其現象還是客觀地存在著,也就是說,經絡與神經組織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同樣,在人體內部,經絡特別是絡脈與血液或血管之間儘管也關係密切,但同樣沒有必然聯繫。這一點我們會在以後的篇章中詳細地加以論述。

 

(二)、低電阻現象

 1950年,中穀義雄用9V直流電刺激皮膚,發現經絡有低電阻性,經穴部位比非經穴部位電阻值低。而且,兩者電阻值相差很多倍。之後,各國研究經絡的專家學者們重複做了中穀義雄的實驗,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由此可以看出,該實驗具有百分之百的可重複性。所以,經絡的低電阻性是毫無爭議的世界公論。

 

 我們知道,純淨的水是不導電的,在純淨水中加入少許酸、堿、鹽等物質,就能導電了,而且,加得越多,導電性就越好,電阻值就越低,由此可以看出,溶液中的導電物質含量和電阻值是必然的因果關係。而人體之所以能導電,是因為體液中含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離子。正如此前所述,在經絡通道上,由於富集了大量的離子,所以這些地方就較為容易導電,也就是在相同的電壓下,經絡部位的離子通道處的電阻較低。

 

 關於其他經絡現象我們不準備再作論述,因為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分析臨床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並且,有些問題我們利用目前的科學也未必解析得了。舉個例子,我們的心經在中醫裏被喻為君主,那麼,它是通過怎樣的方式與其他器官進行協作的?

 

 在2003年9月號的科學人雜誌上,曾志朗副院長「莎翁之謎在於心」一文指出,一位在攻讀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楊姓醫師,他發現在兩次心跳之間會出現一組波動,他並依此作了一個電腦程式,在某種程度上可做心臟病發作的預警,後來又引用到文學作品的分析上。其實楊醫師看的還不夠仔細,王唯工博士後來發現這裏不只是一組波動,而是十二組,也不只可預測心臟病,若配合中醫脈診的理論,可預測所有疾病。

 

 12諧波分別對應相關臟腑,比如說第一諧波對應肝臟;第二諧波對應腎臟,依此類推。當心臟收縮將血推送出去,一出去大動脈馬上來個180度的大轉彎,在此血流的動能轉為壓力位能(這就是中醫膻中穴所在,心氣不足就是心臟送血出來的壓力位能不足)。然後心臟發出第一諧波時肝臟產生共振,血進入肝臟;依此類推,分別進入腎、脾等臟腑。要改變分配則只要改變各諧波的能量大小,那麼進入各臟腑的血量就改變了,而且可以控制的很精確。臟腑以外的身體其他部分呢?肝經的共振頻率是和肝臟相同的,依此類推。全身的血液輸送與分配就這麼做到了。而經絡的路徑恰在動脈與靜脈間,靜脈是不會動的,但靜脈中有逆止瓣膜,靠著經絡共振的能量,血就被送回心臟了,經絡上的穴道扮演的是類似加壓站的角色,當經絡的能量傳輸一定距離而減弱時,由穴道來提升能量。

 

 如果我們沒有發現這些諧波,則在解答這個問題時將面臨很多糾纏不清的問題,儘管發現這些了諧波,也因為人體的複雜性而面臨很多分支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存在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所以與其糾纏在這些局部的問題當中,還不如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要有意義得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