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的流注循序

 論證至此,我們基本上瞭解了經絡的實質。問題是我們的古聖哲們又是通過什麼方式得知子午流注與經氣迴圈之間的關係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不能深究一下中醫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因為子午流注的經氣迴圈週期剛好就是一整天,我們沒有理由忽略天地自然對人體的影響。

 

 《素問•天元紀大論》引古天文學著作《太始天元冊》說:「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古中醫是多麼的強調宇宙運動是生命氣化的根本。同時,綜觀《內經》全部文章,至少有超過10%的篇幅來論及天文,可見古人是多麼的注重「天人合一」。如果要研究經絡,就不能不研究天文現象。

 

 研究天文首先從研究日月開始。我們在這裏只簡要地論述一下。

 

 《素問•八正神明論》中記載說:「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寫,是謂藏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靈樞•歲露論》中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郤,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腠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此兩段文字足見月球對人體氣血的影響。試想,月球的引力對地球上的海水都能有這麼大的潮汛影響,更何況我們微小的人呢!人與月相應,月滿則氣血過實,血氣揚溢,絡有留血而成血氣阻積之疾。月虧空則氣血虛,容易受邪得急暴之病。這說明朔月與望月之時,容易給地球上的生物帶來災難。資料顯示這些日子發生的車禍、謀殺等的幾率顯著增加。又如海水的潮汛現象和婦女月經變化就是典型的例子。而烏龜、老鼠的新陳代謝也受朔月週期的影響。就連植物中的胡蘿蔔也受月球盈虧的影響。

 

 《靈樞•陽系日月》中說:「

 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奈何?

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為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

 

 黃帝曰:合之於脈,奈何?

 岐伯曰:

   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

   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

   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

   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

   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

   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

   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陽。

   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

   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併合,故為陽明。

   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

   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

   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

   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

   其於五臟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陰中之少陰,

   肝為陰中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黃帝曰:以治之奈何?

  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這幾段文字主要說明了人體諸經在一年當中,也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運行規律,其理論來源於古天文學背景的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而關於經絡的經絡在一天內的運行規律,《內經》則十分強調「五十營」。那麼什麼是「五十營」呢?所謂五十之數,合於「大衍之數五十」,而營即周也。大衍之數五十來源於月球的運行規律。日月分晝夜,所以五十分晝行二十五,夜行二十五。《靈樞•營衛生會》還說人體正氣的運行「與天地同紀」。那麼,他們是如何同紀的呢?

 

 《靈樞•五十營》記載說:「黃帝曰:余願聞五十營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這就是說,人體正氣在人體一日運行五十周,其推動力是肺的呼吸,循行路線是二十八脈,長度八百一十丈,所用時間是水注百刻,即現代時間的一天24小時整,也就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日行二十八宿。所以測定正氣晝夜運行五十周的方法就有呼吸定息、二十八宿和水注百刻三種情況。

 

 第一種方法是用呼吸定息來測度營衛運行「五十營」。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按照營氣晝行於陽二十五,夜行於陰二十五的路線,一晝夜運行五十周而會合於肺經。如《靈樞•營衛生會》說:「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岐伯答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陽衰,平且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己,與天地同紀。」

 

 其運行路線見《靈樞•營氣》,謂: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複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複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蓄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複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而用二十八宿以及水注百刻的方法來測度衛氣散行「五十營」,則見於《靈樞•衛氣行》。但由於一般比較注重營氣而輕衛氣,所以在這裏我們並不準備花時間在衛氣及其規律的論證上,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靈樞•衛氣行》一文自行研究。但綜合可得,營氣循行經脈以手太陰為會合點,衛氣循行脈外以目為會合點。營衛二氣「夜半而大會」於子時。由於一般比較注重營氣而輕衛氣,所以在中醫領域就經常以營氣的經氣迴圈規律作為診斷與治療疾病的準則。歸納來說,營氣的經氣迴圈規律是:

  子時(23點至1點)膽經丑時(01時至03時)肝經

  寅時(03時至5時)肺經卯時(05時至07時)大腸經

  辰時(07時至09時)胃經巳時(09時至11時)脾經

  午時(11時至13時)心經未時(13時至15時)小腸經

  申時(15時—17時)膀胱經酉時(17時至19時)腎經

  戌時(19時至21時)心包經亥時(21時至23時)胰經(即原來的三焦經)。

 

 由此可知古人是通過天文學的背景,加合「天人合一」的模式而得到經氣迴圈規律的。理由很簡單,經氣就來源於宇宙的微波,當然就受宇宙規律的制約。作為研究經絡的我們又怎能丟棄天文而獨立研究經絡現象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