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經絡的演化

 我們知道,自有生命的物體體開始出現時,它們就一直存在著與宇宙交通的生命活動中,所以可以這樣說,自生物體伊始,經絡就一直不斷地存在於進化的歷程中。但是,只有在生物體演化到結締組織出現後才擁有真正意義上的經絡,嚴格地說這個時候也不能全稱之為經絡,只能謂之絡脈,特別地這個時候指的是孫絡一級以上的絡脈。而這個時候所謂的穴位也常指原穴。

 

 在植物體裏,這種情況還普遍地存在,而在動物體內,則由於高度進化的結果,情況則截然不同。特別地,在人體內部,這種情況要複雜得多。為了更好地研究經絡問題,我們不妨返回經絡演化的初期,研究一下當時的簡單經絡要容易得多。

 

 根據生物進化的結論,我們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體最早演化出現的是胃,但這個時候所謂的胃其實包含了所有新陳代謝的特徵,其功能包括吸收消化與排泄等等,這個時候的胃並沒有被分化出來,我們姑且稱之為原始胃吧。而剛開始時並沒有心臟出現,所以我們說經絡與血液並不存在直接的關係。而經絡與體液中分不開的,只有那最早出現的細胞及其液體,即細胞液,這裏主要指的是組織液。因為後來人類高度進化了,出現了細胞液可分化為組織液和血漿兩部分。但很明顯的是,這裏的血漿是後來演化的結果。而組織液或稱細胞間液,是存在於細胞間隙的液體,包括淋巴液和腦脊液。在細胞內液和組織液之間隔有細胞膜,在組織液與血漿之間隔有毛細血管壁。細胞膜和毛細血管壁都有一定的通透性,水分和一切能透過細胞膜和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均可在細胞內液、組織液和血漿之間進行交換。

 

 由於在組織液與血漿之間隔有毛細血管壁,所以組織液也血液之間其實就可以互為轉化,這就是中醫之所以稱「氣為血之母」的真正原因。很明顯這裏所指的氣就是組織液,而元氣就是促使組織液生成的微波。由於後來經絡與血液之間產生了緊密的聯繫,所以在人體內部,每當論及經絡時,就必須考慮血液的因素在內。而這種情況在絡脈中要明顯得多。因此,在研究絡脈時,機體的微循環也是我們研究的物件之一。

 

 在中醫的眾多療法中,放血療法可以說是是治療絡脈病證的一種很實用的方法,這不能不說絡脈與血液沒有聯繫。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有細心留意,我們有時在十指取很少的一些血液樣本也會感覺眩暈,甚至要躺下休息一下才能恢復。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總不至於因為那一點點的血液樣本就會發生眩暈吧?其實,這種現象早在《靈柩•血絡》裏面就給出了解析:「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僕。」說到底還是離不開那個具有能量概念的「氣」。

 

 由前面的論述我們已經知道,血液迴圈是體液迴圈的下一級結構,它與神經系統一樣,都是跟隨經絡系統的不斷演化而演變出來的。它們之間的關係就像人體內的胃與心一樣,你說它們有關聯嗎?在活著的機體裏面,它們可謂關係密切。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們卻又各自擁有自己獨立的系統。

 

 只有在絡脈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經脈才演化出來,而只有經脈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的時候,臟腑才出現。在原始胃出現之前,動物體的經絡其實是非常之簡單的,因為這個時候並沒有什麼心經、腎經的出現。按照太極生兩儀的觀點,這個時候只有兩條經絡:陰陽二經。對應今天人類身上的經絡,則是任督二脈。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任督二脈,你將會發現,他們如此的對稱而又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經絡循環系統,是多麼符合生物進化初期的簡單原則啊!

 

 根據臟腑演化順序:胃→脾→膀胱→腎→心包→胰→小腸→心→大腸→肺→膽→肝。則易知經絡也是按照這樣的順序對應產生的。需要說明的是,這裏的胰一直被中醫當作是三焦,現在修正過來。

 

 


 

 既然任督二脈是最早的經絡,那麼對應地百會穴與會陰穴就是最早的兩個穴位。而這兩個穴位的最初位置,就是當時生物體的最大孔竅附近:頭與尾。需要注意的是,早期的動物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蚯蚓,雖然「直腸直肚」,但還是有了頭尾之分,又或者說是百會穴與會陰穴的出現才促進它們的頭與尾的分化。由於百會穴與會陰穴的作用,使得當時的循經感傳現象只在頭尾兩極之間進行著,所以導致了任督二脈沿縱向分佈,而這也直接導致後來的所有經絡幾乎都以這樣的方式分佈著。面隊經絡幹線為什麼成縱向分佈這一重大生物學疑難,如果我們能追溯到遠古時期的簡單經絡與穴位,解析起來是多麼的簡單啊!

 

 同樣的道理,胃、脾、膀胱與腎在任督二脈之後相繼出現,這裏就有了一個特點,就是這些經絡在人體內都是貫穿頭尾的,沒有哪一條經絡出現在手上,這充分說明了人類四肢(如果算上退化了的尾巴應該是五肢)最先演化出現的必定是兩腿無疑。如果追溯回遠古時期,那時侯的腿大概就相當與現在魚兒的尾巴吧。

 

 接著下來就是心包、胰、小腸、心、大腸與肺經,這些都是手類經絡。由於手是後來演化出來的,所以其構成的複雜性自然就比腿強很多倍,這也是手的進化結果為什麼會比腳靈活的原因。心經與腎經相繼出現後,有兩個穴位我們不能不討論以一下,那就是勞宮穴與湧泉穴。勞宮穴它位於手掌由橈、尺動脈圍成的兩個動脈弧棗「掌淺弓」和「掌深弓」內,其間有強厚的緻密結締組織棗「掌腱膜」,其局部皮膚網狀層缺如,足底的湧泉穴與此相同,故而構成粒子流出入人體的最佳口岸,所以能在乎掌和足底檢測出電磁波和粒子流,這已為眾多學者反復證實,毋容置疑。四肢動物就靠這4個掌心向宇宙特別是地球吸收能量與排放廢粒子。人類直立後,勞宮穴功能受損,使有些疾病如心瓣膜病、高血壓等成為人類的專利。至此,我們已經知道在人體內有幾個最重要的穴位即百會、會陰、勞宮與湧泉穴,研究它們我們就能夠瞭解其他穴位的特性以及它們與宇宙交通的規律。

 

 經絡系統發展到這裏,已經初步形成簡單到複雜的架構,但由於這時手部經絡很明顯比腿部經絡多出兩條來。但由於細胞的對稱分裂造成經絡必然向對稱性發展,對應著這個必然,運行至腿部的膽、肝二經就這樣出現了。事實上,膽、肝二經並非是等其他經絡現象演化完成後才出現的,它們伴隨著生命的演化也一直在不斷演化著,只不過在這之前它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系統而獨立出來而已。

 

 說到這裏,似乎已論證完畢。其實不然,因為隨著人類的進化(有時也是退化),經絡分佈也會隨之而改變。在動物身上,它們的尾巴呢?這些尾巴對應著什麼經絡呢?由於動物的尾巴在演化歷史上也是處於比較早期的,在陸生動物還沒有出現前,最初那些生活在海洋裏的生物就已經出現了尾巴,而在我們人類,就連那構成新生命的精子也是帶著一條尾巴的。所以,對應尾巴的經絡必然也是那些在經絡演化進程上處於比較早出現的經絡,是什麼呢?很明顯是屬於胃、脾無疑,在尾巴這個部位是它們的分支絡脈。特別地,中醫認為脾主四肢,其實應該是脾主五肢。脾的五行屬性是土,「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土的象數是五,也是十,總之就是五的倍數。這裏的五,正是五肢,這裏的十,就是十指。但是,現在人類的尾巴退化了,經絡移位或者也隨之退化了,脾也只能主四肢了。但在動物體,由於他們的尾巴還沒有退化,所以我們可以從研究它們的尾巴而得知一些情況。如果你拉扯貓的尾巴,你將會發現它們會有拉肚子的情況出現,因為胃、脾二經屬於消化系統,而這些穴位又離肛門比較近,所以影響就更加大了。

 

 另一方面,雖然我們認為動物的尾巴主要的經絡分佈是胃、脾二經,但如果對應人體我們可以知道,基本上人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不只一兩條經絡分佈如此簡單,並且尾巴是動物比較重要的肢體之一,其生理複雜性與其四肢是基本相當的,所以,很明顯尾巴部位還存在其他經絡分佈,如果你考究尾巴的結構,它們血液、肌肉以及筋膜等等,基本上五臟六腑都有身影在此,所以,我們可以下定這樣的結論,動物尾巴的經絡分佈是綜合的,只不過是以胃、脾二經為主而已。

 

 論述至此,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陽經都在人體的外部,而陰經卻相對地對應人體的內部呢?理由是很簡單的,由於生物體的週邊表皮吸收的是類似於太陽光一類的高頻微波,而這些微波與陽光一樣是屬於陽性的,所以陽經都在生物體的外部,人體也不例外。而陰經的情況與此相反,大家可自行推理。接下來的問題是,腹部神厥穴附近也是人體的週邊表皮呀,為什麼這裏的經絡主要都是屬於陰經而謂腹屬於陰呢?這個問題是很有意思的,因為我們研究經絡是不能停留在人體這個領域的,因為人類已經高度進化了,要回答這個屬於根源性的問題,我們還是將經絡返回遠古時期吧。我們知道,人類的祖先是猿類動物,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直立行走,他們與其他動物一樣,都是以背朝天而腹著地的方式進行爬行,這樣一來,由於其背部相對地體現在外,經常吸納著類似於太陽光一類的高頻微波,所以就形成了諸如膀胱經一類的陽經,而當時的腹部由於相對在內,所以這些地方就只能吸納來自於天的頻率較底的陰性微波以及來源於地的陰性地氣,雙重夾擊之下,腹部自然就形成了陰中之部位了。只不過,猿類動物經常攀爬樹木,逐漸形成了手朝天而腳著地的習慣,然後發展為直立行走,才有了今天的我們,但由於此時經絡已經完成進化,所以我們今天的經絡分佈基本上還是老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