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性探研

 清楚了選穴規律之後,我們接下來要研究的是穴位的不同性能,也就是穴性的規律。這與中藥的藥性無論在概念還是實際意義上是同樣重要的。很明顯,作為具有中醫特色的理論,無論是本草還是經穴,無論是探求其內在本質還是研究其外在規律,都與陰陽五行這兩塊理論基石是分不開的。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前人已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與發現,但與本草藥理一樣,均沒有自成體系,現在,我們也即將進入這個領域,希望能對此有所貢獻。

 

 當前發表的關於「穴性」的論文和出版的專著中,有不少實際討論的是「穴位的屬性」,包括了特定穴理論和狹義的「穴性」。本文所探討的穴性,是狹義的「穴性」,不包括特定穴(如五俞穴、背輸穴)等固有屬性,即特指根據中醫病因病機學說仿照中藥藥性理論中的藥物功能(功效),歸納出來的穴位功能或功效,在有的書中也稱之為「穴義」。

 

  羅兆琚在《針灸雜誌》第二卷1-5期中連載了專著《實用針灸指要》,在該書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穴性」理論:「藥性穴性,其義一也,凡研究藥劑者,莫不諳熟藥性,針灸家對於穴性之研究,實未之前聞也,本篇共集穴性二百六十二穴之多,並依經脈次序、詳細舉出,尚冀針灸同志,努力精求,繼續發明,俾臻完善,實所望於先後進君子。」

 

 羅先生在提出「穴性」理論時,並沒有對其理論淵源進行回溯,只是說「藥性穴性,其義一也」,顯然是比附藥性而提出「穴性」的。藥性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功能、主治等幾個方面,通過其後所提出的「穴性」具體內容來看,「藥性穴性,其義一也」中的「藥性」是指藥物的功效。

 

 由於經穴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能夠治療疾病的物質,按照中藥的定義,經穴明顯也屬於中藥的範疇。經絡及其穴位因此也經常被人們稱為人體藥庫。所以,從中藥的角度來研究穴性是比較正確的一個方向,由此也能使中藥的歸經理論的機理更加明確。也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在研究中藥相關理論之後繼續研究經絡理論。

 

 早在清.嶽含珍的《經穴解》一書中就較完整地解釋了腧穴功能作用以及性能,該書運用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學說,結合自己的經驗,對腧穴的主治作用機理系統地進行了具體分析、歸納、分類闡述。如「中府穴,此穴主泄胸中之熱,以實肺氣」、「膽熱嘔逆,其汁必苦,金可以克木者,宜補此穴以降膽上逆之氣」等等。

 

 而這些理論均來源於同一地方——《黃帝內經》。《經》曰:「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這很明顯是對穴位的寒熱屬性進行分類,屬於「穴性」理論的範疇。不僅如此,《黃帝內經》還對很多穴位給出了五行屬性。如《靈樞•本樞》指出陰經的井穴屬木、陽經的井穴屬金等等。

 

 關於補瀉之法,《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說:「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今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雖然這裏說明了同一穴位在不同的手法下可以呈現不同的功效,就像某些特殊的中藥,隨著不同的應用環境則呈現不同的藥理作用一樣。但是,穴位的主治作用,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還具有相對的特異性,有些穴位性質偏補,有些穴位性質偏瀉,比如神闕、關元、氣海、膏盲、足三裏等穴,針刺或艾灸後,大多能鼓舞人體正氣,促進功能旺盛,具有強壯作用,多用於虛損病證;而井穴、十宣、八邪、人中、委中等穴,又能疏泄病邪抑制人體功能亢進,具有祛邪作用,臨床上多用於邪實病證。所以,在此後的篇章裏,我們更注重穴位本性的研究。

 

 清•李學川在他的《繪圖針灸易學》一書中載十二經子母穴補瀉歌道:「肺瀉尺澤補太淵,大腸二間曲池間;胃瀉厲兌解溪補,脾在商丘大都邊;心先神門後少沖,小腸小海後溪連;膀胱束骨補至陰,腎瀉湧泉複溜焉;包絡大陵中沖補,三焦天井中渚痊;膽瀉陽輔補俠溪,肝瀉行間補曲泉。五腧五行相配合,實瀉其子大病安;井滎輸經合五穴,虛補其母順勢間。」

 

 這首各訣的大概意思是說,肺經在五行屬金,其實證取尺澤(水),即實則瀉其子;若虛證時取太淵(土),即虛則補其母。大腸經在五行也屬金,其實證時取二間(水),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取曲池(土),即虛則補其母。胃經在五行屬土,其實證應取厲兌(金),即實則瀉其子;若虛證時應取解溪(火),即虛則補其母。脾經在五行也屬土,其實證時應取商丘(金),即實則瀉其子;若虛證時取大都(火),即虛則補其母。心經在五行屬火,其實證應取神門(土),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應取少沖(木),即虛則補其母。小腸經在五行也屬火,其實證時應取小海(土),即實則瀉其子;虛證時則應取後溪(木),即虛則補其母。膀胱經在五行屬水,其實證時應取束骨(木),即實則瀉其子;虛證時取至陰(金),即虛則補其母。腎經在五行也屬水,其實性症狀應取湧泉(木),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應取複溜(金),即虛則補其母。心包經在五行依然屬火,其實證時應瀉大陵穴(土),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應補中沖穴(木),即虛則補其母。三焦經在五行依然屬火,其實證時應瀉天井穴(土),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應補中渚穴(木),即虛則補其母。膽經在五行屬木,其實證時應瀉陽輔穴(火),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應補俠溪穴(水),即虛則補其母。肝經在五行也屬木,其實證時應瀉行間穴(火),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應補泉穴(水),即虛則補其母。五腧穴井滎輸經合分別與五行相配合,十二經也與五行相配合,根據五行相生關係,實則瀉本經五腧穴中所生的穴,即為實則瀉其子,大病可安。若本經是虛證則取本經五腧穴中相生生我的穴行補法,即虛則補其母,母旺則子壯。這就是十二經子母穴補瀉的方法。

 很明顯,上述歌訣的補瀉來源於五行學說以及《內經》對五腧穴的穴性描述。五腧穴又配屬五行,《靈樞•本樞》指出陰經的井穴屬木,陽經的井穴屬金。《難經•六十四難》補全了陰陽各經脈五輸穴的五行屬性,即「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規律而來。同時,又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關係,將陰井乙木與陽井庚金配合起來,成為子午流注針法按時取穴及合日互用開穴規律的理論基礎。

 


 

 

六陰經五輸穴五行配屬表

六陰經

井(木)

滎(火)

輸(土)

經(金)

合(水)

肺(金)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尺澤

腎(水)

湧泉

然穀

太溪

複溜

陰穀

肝(木)

大敦

行間

太沖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沖

少府

神門

靈道

少海

脾(土)

隱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陰陵泉

心包(相火)

中沖

勞宮

大陵

間使

曲澤

 

六陽經五輸穴五行配屬表

六陽經

井(金)

滎(水)

輸(木)

經(火)

合(土)

大腸(金)

商陽

二間

三間

陽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陰

通穀

束骨

昆侖

委中

膽(木)

竅陰

俠溪

足臨泣

陽輔

陽陵泉

小腸(火)

少澤

前穀

後溪

陽穀

小海

胃(土)

曆兌

內庭

陷谷

解溪

足三裏

三焦(相火)

關沖

液門

中渚

支溝

天井

 

 儘管五臟六腑各自具有五行的屬性,但是,在各個臟腑所對應的經穴裏面,還可以進行這種五行分類。《內經》對於這種分類已經說明得已經很詳細的了,其理論支撐始終離不開五行學說以及取象比類的原理。

 

但是,為什麼陰陽經同屬的井、滎、輸、經、合穴之間卻有著不同的五行屬性呢?這是由於陰陽經在吸收宇宙能量的時候具有不同的選擇性,陰性經絡主要選擇屬於陰性的微波能量進行吸納,相對來說,這些微波能量來自地球的要比來自太空的要多。而陽性經絡則與此相反。陰陽性的微波能量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微波頻率的高低,雖然它們都從屬於能量的層次,但如果再加以細分,則亦會呈現不同的陰陽狀態,以致陽性微波相對來說更偏向於能量狀態,而陰性微波則偏向於物質的微粒狀態。舉個例子,陽性微波就類似於剛出爐的水蒸氣,而陰性微波就相當於那些已經受到冷凝的已經成為雲霧的小水珠。由於這些陰性微波能量偏向於物質的層次,他們就像已經成為雲霧的小水珠一樣,已經具有生髮萬物的性質,所以藏象上它們具有五行中木的屬性,這就是六陰經井穴屬木的原因。此後則由於井、滎、輸、經、合穴之間具有細流彙聚成為江海的相生關聯性,使得滎、輸、經、合穴分別以五行相生的規律而得各自不同的屬性。

 

 同樣的道理,由於六陽經吸納的是類似於水蒸氣的一類微波能量,儘管這些微波能量同樣具有物質的屬性,但畢竟是偏向於以能量的狀態存在,它們最先被人體利用的也是這些能量,所以它們在人體內的利用過程就像剛出爐的水蒸氣被生物利用一樣,先是用其能量進行取暖,然後進行冷凝成水再進行利用。所以這些微波能量被人體吸收時,就有一個快速冷凝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藏象屬性就是五行的金,所以六陽經的井穴屬金。

 

 如果要研究穴性及其規律,那麼我們必須從研究經絡的運行及其作用機理開始。

 

 我們在「經氣的迴圈規律」一文中引述了經氣的往復迴圈運動及其規律,參照這種運動特點,我們就會明白經絡的作用機理具有雙向性,即同一經絡及其對應的穴位在經氣的循環往復運動過程中具有吸收能量與排放廢物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功能。由於有些人沒有明白經絡的這種特性,以致在論證經絡問題甚至在臨床過程中出現很大的偏差。

 

 對於穴位的特性及其解說,歷代均有學者研究,而當今的程瑋前輩就對這些穴位有著深刻的認識。但遺憾的是,他在論述解說穴位的特性時也只是注意到某一特定的方面而沒有認識到經絡及其穴位並非屬於單一直線運動。

 

 例如,程瑋前輩在論述手太陰肺經的中府穴時說:「(中府為)肺募。肺經經脈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募集並傳輸肺經。中府穴何以是肺之募穴?肺經經脈的起始點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他之處?這是因為:其一,肺所主的物質為人體中比重最小的氣態物,氣態物在人體系統中通過運動後它總是向人體系統重力場中的最高位置聚集;其二,從不同的系統角度考察,人體中有多個不同系統層次的重力場對人體中的氣態物起著制約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場,有整體的脊骨重力場,而除人體系統自身的重力場之外還有地球重力場。在以二腎為重力場座標中心的三焦腑重力場中,離腎最遠的胸上外部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為人體整體重力場座標中心的脊骨重力場中,離脊骨最遠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從地球重力場來看,人體無論是平趟還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處於三焦腑系統的高位之處。由於上述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穴就成了在人體系統及地球系統兩個重力場合作用下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氣態物在中府穴處聚集並向肺經傳輸,中府穴也就成為了肺經募穴。」

 

 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說,在地球上,凡屬於氣態一類物質由於其平均分子量較小所以都漂浮在原離地心的高位,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在人體內部這些氣態物質也在相應的高位,也就是肺臟附近的前胸上部。

 

 如果按照這樣的推論,那麼,人體的頭部更高,豈不以百會穴作為肺之募穴更好?而如果以重力場來討論這個問題,那麼那些在太空漫遊而處於失重狀態的宇航員的體內的穴位豈不是亂了套?所以,從這裏可以看出,程瑋前輩對經絡及其穴位的認識儘管深刻,但卻依然停留在物質的層次,那麼對應地,他的其他論說就美中而不足取了。

 

 先不論人體十二正經的大循環,就拿手太陰肺經來說,它自身也是一個小迴圈。當左手的肺經由手指末端的少商穴走向肺臟時,它的功能是不斷地沿路收集隨經穴位所吸收的能量而為肺臟以及相關臟腑提供能量營養,這個過程相當於我們用鼻子吸氣進入肺臟而為機體提供氧氣等活性成分一樣。而對應地,在同一時間,右手的肺經則相反地由肺臟方向手走向指末端,以配合肺臟將那些已經利用了的能量營養沿路排除體外。這個過程相當於我們再用鼻子將那些已經變成二氧化碳的氣體排出體外一樣。然後互相交替再往復地循行一次就完成了一個完整的迴圈過程。整一個迴圈過程所用的時間祝華英道長已經論述得很清楚了,是一個呼吸的「二分之一」。

 

 再回到中府穴的論述上來,所謂「中」是指中焦,「府」意指聚處。它的穴義是說,一方面收集自少商穴開始沿路輸送來的能量營養聚集於此並像江河流向大海一樣流經肺臟並到達人體中焦深處,另一方面則是收募三焦腑中的能量廢物聚集於此並像汙水處理場一樣將繼續往宇宙這個浩瀚的大海排放這些廢物。但無論何種情況,他的功能均以聚氣有關。也正因為這樣,在臨床上此處莫灸,因為加熱只會使氣體膨脹而無益於聚集,這有悖於中府穴的基本功能,所以禁灸。

 

 說到這裏,相信大家已經對穴位的性能已經有一個總體的認識了。至於各經具體穴位的穴義穴性,我們會在《藥論》處分別詳細論述。其實經絡的本質探討已基本完畢,再下來就是應用了,在這裏我們就此打住,有興趣的朋友可登陸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acan159閱讀其他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