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體經穴療法

1、臥位:

 ※承山穴:中焦脾胃疾病,(胸膈脾滿、納呆、小腹痛、大便難、痔瘡、脫肛、腰背痛、咽喉痛)小腿肚子正中,一小腿肚放置另一腿膝關節上,搖動,點壓,上下運動,上4橫指為上承山(承筋穴),防治上焦心肺疾病(癲癇、眩暈症、高血壓、鼻出血、跟骨刺),下4橫指為下承山(跗陽穴),防治下焦肝腎疾病(頭痛、頭暈、腰骶痛、小腹痛、下肢癱瘓);同樣方法按壓豐隆穴。

 ※足三裏:膝眼下二橫指凹陷處,另一何足外踝尖點壓,防治脾胃疾病;

 ※太沖:足拇、二趾間上陷處,用另一足外踝尖上下點壓,防治肝膽疾病(失眠、眼病、黃疸、肝炎、痛經、盆腔炎);還可點壓陽陵泉、膽囊穴、條口穴、梁血穴。

 ※湧泉:腳掌前側陷處,用另一足跟按壓或擊打,防治腎膀胱疾病(高血

壓、腦出血、中風、膀胱炎、神經性頭痛);

 ※三陰交:小腿內側下1/3凹陷處,用另一足跟點壓按揉,防治內分泌,婦科病(糖尿病、腎炎、遺精、月經不調、子宮出血、糜爛);

 

 ※臥位:兩腿交叉盤曲,膝向床墜下,恢復腰椎生理彎曲,緩解腰肌疲勞,此體位時,收縮臀大肌,刺激環跳穴,質邊穴,防治下肢疾病(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及前列腺疾病。

 

 ※兩腿微屈,抬高離床分別達到15°,45°,90°,兩足心相對,緩慢進行抱球運動,15°適於防治泌尿生殖系疾病,45°適於防治消化系統,肝膽疾病,90°適於防治心血管、呼吸疾病。

 

 ※附臥位:兩手半握拳,置於前額,眼眶,用指間關節刺激各部穴位,防治眼部、頭部疾病。

 

 ※側臥位:用指間關節置於太陽穴處,搖動頭部,刺激周圍穴位,防治頭痛,高血壓,腦部疾病。

 

【坐位】:

 ※盤腿:兩手掌相對,以背柱為軸,上肢搖擺,運動腰胸背部肌肉,防治腰背部疾病,

 ※腿屈曲,足置地,兩手放於膝下搖擺頸部,防治頸部、肩部疾病;

 ※兩手拇食指置於頸前方肌肉根部(天突穴兩側),按壓擠推,咽部發癢,刺激感,防治咽炎及咽部疾病;

 ※點壓勞宮穴:(用另一手腕部尺骨小頭點壓)手掌心橫紋中食、中指間治療咽炎、口腔炎、胸膜炎、胃炎、癔病;

 ※上肢屈曲置於桌上,前臂下墊軟性物品,用另一上肢肘尖或尺骨小頭,點壓按揉內關穴,在腕橫紋內側上二橫指正中,防治心臟疾病(失眠症、眩暈症、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月經不調)。點壓對應背側外關穴,防治感冒,高血壓,耳部疾病,還可用肘尖點壓血海穴,

 ※頭前傾,用指間關節頂壓太陽穴、頭維穴,防治感冒,偏頭痛,還可以點壓廉泉穴。

 ※用指間關節,點壓風池穴、迎香穴、聽宮穴,位於耳後乳突下後方凹陷處,腦動脈硬化、失眠症、頭痛、感冒、青光眼、鼻炎、耳聾、耳鳴、頸椎病。

 ※用指間關節頂壓晴明穴、印堂穴、魚腰穴。防治眼部疾病(近視、沙眼、青光眼、角膜炎、視神經炎);

 ※用指間關節按壓胸腹部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

 

 


 

【站位】

 ※膝關節微屈,挺胸抬頭,收腹,兩手掌相對,搖擺腰、胸、頸部,治療背椎性疾病。

 ※雙手半握拳,用前臂拍打腰下腹部,防治腎膀胱泌尿生殖、腰背疾病,拍打上腹腰上部,防治肝膽、脾胃腸疾病,拍打胸背部,防治心血管、肺、脊背部疾病,用手掌拍打肩背部肌肉,防治頸肩部疾病,用拇指指間關節直擊中府穴,鎖骨下放外1/3處,防治感冒咳嗽。

 

【走位】

 ※散步走路以足內側用力,防治脾胃系統疾病,足外側用力,防治腎膀胱疾病,振動足拇、二趾背側,防治肝膽疾病。

 ※足三、四趾間關節用力,防治心臟病,足五趾趾肚用力,防治肺臟疾病;足跟振動至乳突(耳後)部發熱,防治失眠,手臂虎口向前推動,防治口面部疾病,足前面湧泉穴由輕至重拍地,降血壓。

 

【跑位】

 ※快步跑-增加肺功能

 ※慢步跑-增強心功能

 ※踮步跑-對防治胃脹有益。

 ※倒退跑-增強腎功能

 ※兩側跑-增強肝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