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主藏,六腑主瀉

【摘要】

 《素問•五臟別論》根據臟腑藏、瀉、滿、實的特點,提出了五臟主藏,六腑主瀉的理論。五臟者,藏而不瀉,滿而不實;六腑者,瀉而不藏,實而不滿。

 

【關鍵字】《素問》;五臟;六腑

 《素問•五臟別論》依據臟腑藏、瀉、滿、實的特點,將臟腑分為五臟、六腑,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論述了「五臟主藏,六腑主瀉」。

 

【臟腑的功能及特點】

 《素問•五臟別論》雲:「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從根本上指出了臟與腑的區別。五臟功能是藏精氣,精氣能營養全身,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五臟的功能是藏精氣,藏而不瀉,「不瀉」是指不能向體外輸瀉。六腑的功能是傳化物,瀉而不藏,「不藏」是指水谷不得久藏。

 

 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

 心主血脈,心藏神。血液在人體內的正常運行,有賴於心氣充沛,血液充盈。如果氣血衰少,血脈空虛,熱必引起血流不暢,面色無華,脈細無力,甚則氣血瘀滯,心前區刺痛,脈澀等症狀。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血虛可出現失眠,多夢,神志不寧。

 肝藏血,藏血功能失常,可引起兩目昏花,肢體麻木,閉經或崩漏等。

 脾統血,主運化,主升清,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有統攝血液在脈中運行的功能,脾虛可出現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人體宗氣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相結合,肺氣虛則宣發、肅降功能失常,可出現咳嗽,呼吸短促,咳痰等症狀。

 腎藏精,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基礎,主骨生髓,髓海充足則腦發育健全。

 如《靈樞•海論》說:「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胃,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五臟只有精氣充足,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如果精氣不足,五臟虛弱,則疾病叢生,故五臟的功能是藏精氣,藏而不瀉,滿而不能實。

 

 六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膽居六腑之首,又屬奇恒之府,主要功能是貯存和排泄膽汁,若膽汁疏泄不利,則出現脅下脹滿,口苦,黃疸等症。

 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穀,將食物殘渣下輸於大腸,胃以降為和,若升降失常則出現腹脹,納呆,噯氣等症。

 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小腸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二者的功能實際上是脾胃升清降濁功能的表現,如果功能失常,則出現嘔吐,便秘,泄瀉等症。

三焦的主要功能是通行元氣,水液運行之道路。三焦是氣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氣化的場所。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貯尿和排尿。《素問•靈蘭秘典論》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三焦、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會出現尿頻,尿急,小便不利或遺尿。

 從以上六腑的功能可以看出,六腑主要功能是傳化物,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也。

 


 

 

【臟腑藏瀉的關係】

 《素問•五臟別論》指出,五臟主藏,特點是藏而不瀉,滿而不實,「滿」是指精氣充滿,「實」是壅實,精氣不能壅實。六腑主瀉,特點是實而不滿,「實」是指充實,是一過性的充實,處於虛實交替的狀態,不能滿塞不通,即後世提出六腑「以通為用」。但須指出,臟腑藏瀉不同的理論僅是就其生理功能的特點而言的,實際上五臟中亦有濁氣,六腑中亦有精氣,臟中濁氣由腑輸瀉而出,腑中的精氣輸于臟而藏之。五臟的不瀉是針對五臟不能輸瀉水穀糟粕而言,六腑有消化吸收水穀精微的作用,把代謝終末產物輸送出去,有藏有瀉。

 

【小結】

 《素問•五臟別論》提出「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五臟所藏精氣,是全身營養及各種功能的物質基礎,故應精氣盈滿,不滿則虛,故五臟病以虛證多見,後世治療多以補虛為主。羅哲良[1]認為,脾虛與崩漏關係密切,脾氣有統攝血液循經脈正常運行不致溢於血脈之外的作用。脾氣健旺,血行有度則經血如期,脾虛失攝,必然導致血不循經而溢於脈外,出現崩漏之候。所以,提出治療崩漏以健脾益氣為大法,取得較好療效。黃國林[2]認為兒童弱視與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損,脾胃虛弱有關。治療宜虛則補之,調補肝、脾、腎三臟,益氣健脾,滋補肝腎,明目增視。以上說明,五臟為病以虛證為主,臨床治療以補虛為法。但五臟藏精,滿而不實,即精氣只宜充滿,而不宜壅實留滯,否則會出現氣滯血瘀之證。

 

 六腑主瀉,主要傳導消化飲食,腸虛胃實,胃虛腸實,這是消化排泄的活動規律,以通為用,不通則滿,故多實證,後世治療中,六腑以通為用的治法及近年來臨床採用通裏攻下法治療急腹症,都是根據瀉而不藏的生理特點而制定的。治療腹痛,也以「通」字立法,所謂「通」,並非單指攻下通利而言。《醫學真傳》說:「夫通則不通,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可知治療腹痛,固以通則不痛為原則,而其中真義,臨證時必須靈活掌握。董建華[3]認為,通降乃治胃之大法。胃為水穀之海,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降則和、不降則滿,通降是胃的生理特點的集中體現。因此在治療上董老特別強調一個「降」字,疏其壅塞,消其鬱滯,並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陳出新,導引食濁瘀滯下行。六腑為病以實證居多,在治療上以通降為主,即後世得出的六腑「以通為用」。

 

【參考文獻】

 [1]羅哲良.淺談脾虛及崩漏[J].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誌,1996,4(2):113.

 

[2]黃國林.弱視靈合後像法治療兒童弱視[J].浙江中醫雜誌,1997,32(8):351.

 

[3]王長洪.董建華的脾胃學術思想[J].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誌,1996,4(3):16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