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分佈

十四經腧穴是穴位的主體。總共361個,其中單穴52個,雙穴309個。

 單穴是任脈與督脈穴。

 任脈:

  經穴分佈在:會陰、腹、胸、頸、下頜部的正中線上。起於會陰,止於承漿。一名一穴共24個穴位。

  本經穴位按順序是: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裏、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璿璣、天突、、廉泉、承漿。

 

 督脈:

  經穴分佈在:尾骶、腰背、頸項、頭面、鼻口部的正中線上。起於長強,止於齦交。一名一穴,共28個穴位。

  本經穴位按順序是:長強、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拄、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人中、兌端、齦交。

  手足十二經氣皿流注順序是從肺經起、肝經止。肝經再交肺經,循環往復,如環無端,下面按其順序介紹所屬經脈穴位的分佈。

 

 手太陰肺經:

  本經經穴分佈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的掌面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起於中府、止於少商。左右各11個穴位。

  穴位的順序是: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手陽明大腸經:

  本經經穴分佈在:食指橈側、上肢背面的橈側及頸、面部。起於商陽、止於迎香。左右各20個穴位。

  穴位名稱的順序是: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曆、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裏、曲池、肘髎、五裏、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足陽明胃經:

  本經經穴分佈在:頭面部、頸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於承位、止於厲兌。左右各45個穴位。

  穴位名稱按順序應是: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裏、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沖陽、陷穀、內庭、厲兌。

 

 足太陰脾經:

  本經經穴分佈在: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腹胸部的第三側線。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個穴位。

  穴位名稱按順序是: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穀、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

 

 手少陰心經:

  本經經穴分佈在:腋下、上肢掌側面的內側緣和小指的橈側端。起於極泉、止於少沖,左右各9個穴位。

  穴位名稱按順序是: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裏、陰郤、神門、少府、少沖。

 

 手太陽小腸經:

  本經經穴分佈在:指、掌尺側,上肢背側面的尺側緣,肩胛及面部。起於少澤、止於聽宮,左右各19個穴位。

  穴位名稱按順序是:少澤、前穀、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足太陽膀胱經:

  本經經穴分佈在:眼眶、頭、頸、背、腰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外側及小趾末端。起於睛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個穴位。

  穴位名稱按順序是: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嗝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郤、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盲、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育門、志室、胞盲、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昆侖、僕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

 


 

 足少陰腎經:

  本經經穴分佈在:足心,內踝後,跟鍵前緣,下肢內側前緣、腹部、胸部。起於湧泉,止於俞府。左右各27個穴位。
  穴位名稱依次為:湧泉、然穀、太溪、大鐘、水泉、照海、複溜、交信、築賓、陰穀、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盲俞、商曲、石關、陰都、腹通穀、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域中、俞府。

 

 手厥陰心包經:

  本經經穴分佈在:乳旁、上肢掌側面中間及中指未端。起於天池,止於中沖。左右各9個穴位。

  穴位名稱按順序是:天池,天泉、曲澤、郤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

 

 手少陽三焦經:

  本經經穴分佈在:無名指外側、手背、上肢外側中間、肩部、頸部、耳翼後緣、眉毛外端。起於關沖,止於絲竹空。左右各23個穴位。

  穴位名稱按順序是: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溶、天井、清冷淵、消樂、臑會、肩髃、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

 

 足少陽膽經:

  本經經穴分佈在:目外眥、頷部、耳後、肩部、脅肋部、下肢外側、膝外側、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的部位。起於瞳子,止於足竅陰,左右各44個穴位。

  穴位名稱按順序是:瞳子、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穀、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臨位、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腋、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絕骨)、丘墟、足臨位、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足厥陰肝經:

  本經經穴分佈在: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部。起於大敦,止於期門,左右各14穴。

  穴位名稱按順序是: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足五裏、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以上為十四經經穴。此外,人身上還有一類穴位叫經外奇穴,全身各部均有奇經奇穴,是經穴的補充,其中有一些也是常用的。如頭面部的太陽、印堂、四神聰、魚腰,舌下的金津、玉液,背部的華佗夾脊,手上的十宣、八邪、足上的八風等等。這類穴位有固定的部位、主治功能。另一類是無固定部位的穴叫阿是穴,也就是痛點處。

 

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