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難曰:

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

然,

五臟者,當上關於九竅也。

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三焦之氣通於喉。喉和則聲鳴矣。

 

此章承上而言陰脈榮於五臟之義。九竅者。目二耳二鼻二口一舌一喉一也。

 

五臟不和,則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ㄩㄥ)

此亦承上章陽脈榮於六腑之義。言六腑屬陽。邪在陽。則六腑不和。不和則氣滯。而爲聚爲癰矣。下文又以臟腑幷言之。以明其所以不和之故也。(聚字靈樞作癰字)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腑,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

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故曰(向誤格字)

陰陽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陽邪中於六腑。則陽脈不和。不和則氣壅而邪實。邪實則不和之脈轉而盛矣。陰邪中於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滯而邪實。邪實則不和之脈轉而盛矣。陰陽之脈俱盛。則必至於關格而死矣。

 

此章即靈樞脈度篇所載。

 


 

但靈樞云:五臟當內關於上七竅。此云當內關於九竅。靈樞鼻爲一竅而無喉。此則鼻爲二竅而添喉。要知越人補內經之缺。因三焦系統五臟六腑之大府。喉系統出納之大竅。況得此則聲色臭味全矣。至於邪在六腑一節。與內經無異,但其中關格二字。與內經相反。今閱古本與內經相同。乃知錯簡。今錄正。故記之。關格之脈。從來議論最多。或云脈。或云病。使後學難憑。今錄素問及仲景之文。幷存參考。蓋關陰格陽之脈。專論脈理陰陽。幷非論病。如內經之帝問臟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云云。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爲格陽。張介賓指喉間動脈爲人迎。兩手之脈俱爲寸口。恐未合經旨。觀十一臟取決於膽。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句。知膽經正在左關。當以左人迎右寸口爲是。人迎一盛二盛三盛。則三陽俱盛矣。然陽極必陰。四盛已上者。左人迎之陽位。勢必越於右寸口之陰位也。故曰格陽。即十八難陽乘陰也。

 

又曰: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爲關陰。夫寸口一盛二盛三盛。則三陰俱盛矣。然陰極必陽。四盛已上者。右寸口之陰位。勢必越於左人迎之陽位也。故曰關陰。即十八難陰乘陽也。

又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爲關格。關格之脈。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人迎與寸口俱盛。即兩手之脈俱盛四倍已上也。方可合稱關格之死脈也。若一手或格陽或關陰。則未必列於死脈明矣。曰盛者。即仲景所謂浮而大也。此以左右脈主陰陽之論也。

 

帝曰:脈反四時。陰陽不相應。奈何。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爲精。不足爲消。應太過不足爲精。應不足有餘爲消。陰陽不相應。病名爲關格。精者。奪精也。消者。形消也。四時以春夏爲陽。秋冬爲陰。言春夏陽當太過之時。得不足之陰脈。則精奪矣。秋冬陽當不足之時。得有餘之陽脈。則形消矣。此之謂陰陽不相應。病名爲關格。此又以四時之陰陽。合脈之有餘不足而論也。

 

又仲景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爲虛。大爲實。虛指正虛。實指邪實。

又曰:在尺曰關。在寸曰格。申明在尺沉至寸爲關。在寸浮至尺爲格。此又以尺寸脈主關陰格陽而論也。

又曰: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此無非注明關陰之脈病在下。格陽之脈病在上。乃見關與格分而言之。不過病耳。非死脈也。今難經以五臟爲陰。六腑爲陽。血爲陰。氣爲陽。尺爲陰。寸爲陽。沉爲陰。浮爲陽。陰陽之義。無所不包。關格之義。無微不顯。

後人云:關格是病。又以霍亂症強名關格。不過偶見仲景有吐逆不得小便二語。不悟全文。隔靴搔癢。殊不知仲景以二病申明關陰格陽之義。未嘗以二症立關格之名也。

 

 

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