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有《血氣形志篇》,血氣之立乎外者,為形;血氣之存乎內者,為志。刺志者,得其內之所存以為刺也。如形本乎氣,氣本乎穀,血本乎脈,而形氣穀氣血脈,有虛實常反之道,得其虛實常反而刺治之,斯為刺志也。

 

【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

 

【直解】

虛實之形,見於外;虛實之原,根乎內。故願聞虛實之要,認為刺志之道。

 

【原文】

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直解】

虛實之要,有常有反。人之形身,氣為之主,故氣實則形實,氣虛則形虛,此虛實之常也。若反常也,氣實而形反虛,氣虛而形反實,則病。人身之氣,穀為之主,故谷盛則氣盛,穀虛則氣虛,此其常也。若谷盛而氣反虛,穀虛而氣反盛,則病。人身之血,脈為之主,故脈實則血實,脈虛則血虛,此其常也。若脈實而血反虛,脈虛而血反實,則病。

 

【原文】

帝曰如何而反?

 

【直解】

岐伯三言反此者病,故問如何而反。

 

【原文】

岐伯曰氣盛身寒,此謂反也。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直解】

氣盛身寒,此謂反也,八字,古本簡脫,今補。夫氣實則形實,若氣盛身寒,則氣實形虛,此謂反也。氣虛則形虛,若氣虛身熱,則氣虛形實,此謂反也。谷盛則氣盛,若穀入多而氣少,則谷盛氣虛,此謂反也。谷虛則氣虛,若穀不入而氣多,則谷虛氣盛,此謂反也脈實則血實,若脈盛血少,則脈實血虛,此謂反也。脈虛則血虛,若脈少血多,則脈虛血實,此謂反也。

 

【原文】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直解】

中,去聲。承上文諸反而言其病。小,猶少也。大、猶盛也。上文云氣盛身寒,夫氣盛身反寒,其內則得之傷寒之病。上文云氣虛身熱,夫氣虛身反熱,其內則得之傷暑之病。上文云,穀入多而氣少。夫穀入多而氣反少者,其內則得之有所脫血,或濕邪居下之病,脫血濕居下,故氣少,病不在上,故穀入多。上文云,穀不入而氣多,夫穀入少而氣反多者,其內必邪在胃。及於肺之病,肺胃有邪,故穀入少,病不在下,故氣多。上文云,脈少血多,夫脈小血反多者,其內必飲酒、中熱之病。酒行絡脈,故血多,行於外而虛於內,故脈小。

 

上文云,脈盛血少,夫脈大血反少者,其內必脈有風氣,致水漿不入之病,風氣乘於脈,故脈大,水漿不入故血少。所謂反此者病,即此諸病之謂也。

 

【原文】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右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直解】

空,作孔。此言氣之虛實,即為刺之虛實也。夫實者,乃氣之內入也。虛者,乃氣之外出也。氣實者,有餘而熱也。氣虛者,不足而寒也。入針刺其實者,右手開針孔以瀉之也。入針刺其虛者,左手閉針孔以補之也。此氣之虛實,即為刺之虛實也。合常反虛實,刺得其宜,斯為刺志也。

 

A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