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絡永康堂
預約專線: 093-40202-65 Skype:YCT0934020265 地址:桃園縣平鎮市廣泰路295號

目前分類: 《傷寒明理論》(金‧成無己) (7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傷寒明理論》抵當湯方:

人之所有者。氣與血也。氣為陽氣。流而不行者則易散。以陽病易治故也。血為陰血。蓄而不行者則難散。以陰病難治故也。血蓄於下。非大毒峻劑。則不能抵當其甚邪。故治蓄血﹝blood_stasis﹞曰抵當湯。水蛭味鹹苦微寒。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脾約丸方:

約者結約之約。又約束之約也。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建中湯方:

 《內經》曰: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位在上。腎處在下。左、右、上、下。四臟居焉。脾者土也。應中央。處四臟之中。為中州。治中焦。生育榮衛。通行津液。一有不調。則榮衛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湯溫建中臟。是以建中名焉。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真武湯方:

真武北方水神也。而屬腎。用以治水焉。水氣﹝edema﹞在心下。外帶表而屬陽。必應發散。故治以真武湯。青龍湯主太陽病﹝taiyang_disease﹞。真武湯主少陰病﹝Shaoyin_disease﹞,少陰腎水也。此湯可以和之。真武之名得矣!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四逆湯方:

四逆者﹝counterflow_cold_of_the_limbs﹞。四肢逆而不溫也。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足。陰寒加之。陽氣不相順接。是致手足不溫。而成四逆也。此湯申發陽氣。卻散陰寒。溫經暖肌。是以四逆﹝counterflow_cold_of_the_limbs﹞名之。甘草味甘平。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理中丸方:

心肺在膈上為陽。腎肝在膈下為陰。此上下臟也。脾胃應土。處在中州。在五臟曰孤臟。屬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獨治在中。一有不調。此丸專治。故名曰理中丸。人參味甘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五苓散方:

苓令也。號令之令矣!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白虎湯方:

白虎西方金神也。應秋而歸肺。熱甚於內者。以寒下之。熱甚於外者。以涼解之。其有中外俱熱。內不得泄。外不得發者。非此湯則不能解之也。夏熱秋涼。暑之氣。得秋而止。秋之令曰處暑。是湯以白虎名之。謂能止熱也。知母味苦寒。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茵陳蒿湯方:

 王曰: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發黃者﹝jaundice﹞。熱之極也。非大寒之劑。則不能徹其熱。茵陳蒿味苦寒。酸苦湧泄為陰。酸以湧之。苦以泄之。泄甚熱者。必以苦為主。故以茵陳蒿為。心法南方火而主熱。梔子味苦寒。苦入心而寒勝熱。大熱之氣。必以苦寒之物勝之。故以梔子為。大黃味苦寒。宜補必以酸。宜下必以苦。推除邪熱。必假將軍攻之。故以大黃為使。苦寒相近。雖甚熱。大毒必祛除。分泄前後。復得利而解矣!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半夏瀉心湯方:

凡陷胸湯攻結也。瀉心湯攻痞也。氣結而不散。壅而不通為結胸﹝chest_bind﹞。陷胸湯為直達之劑。塞而不通。否而不分為痞。瀉心湯為分解之劑。所以謂之瀉心者。謂瀉心下之邪也。痞與結胸﹝chest_bind﹞。有高下焉。結胸者﹝chest_bind﹞。邪結在胸中。故治結胸﹝chest_bind﹞曰陷胸湯。痞者。邪留在心下。故治痞曰瀉心湯。黃連味苦寒。黃芩味苦寒。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大陷胸湯方:

結胸﹝chest_bind﹞由邪在胸中。處身之高分。邪結於是。宜若可汗。然所謂結者。若綁定之結。不能分解者也。諸陽受提於胸中。邪氣與陽氣相結。不能分解。氣不通。壅於心下。為硬為痛。是邪正因結於胸中。非虛煩﹝vacuity_vexation﹞膈實之所同。是須攻下之物可理。低者舉之。高者陷之。以平為正。結胸﹝chest_bind﹞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結胸﹝chest_bind﹞。曰陷胸湯。甘遂味苦寒。苦性泄。寒勝熱。雖曰泄熱。而甘遂又若夫間之。遂直達之氣。陷胸破結。非直達者不能透。是以甘遂為。芒硝味鹹寒。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瓜蒂散方:

 華佗曰:四日在胸。則可吐之。此迎而奪之之法也。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梔子豉湯方:

 《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治傷寒之妙。雖有變通。終不越此數法也。傷寒邪﹝cold_pathogen﹞氣自表而傳裏。留於胸中。為邪在高分。則可吐之。是越之之法也。所吐之證。亦自不同。如不經汗下。邪氣蘊鬱於膈。則謂之膈實。應以瓜蒂散吐之。瓜蒂散吐胸中實邪者也。若發汗吐下後。邪氣乘虛留於胸中。則謂之虛煩﹝vacuity_vexation﹞。應以梔子豉湯吐之。梔子豉湯。吐胸中虛煩者﹝vacuity_vexation﹞也。梔子味苦寒。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小柴胡湯方:

傷寒邪﹝cold_pathogen﹞氣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裏者。必蕩滌以為利。其於不外不內。半表半裏﹝half-superficies_and_half-interior﹞。既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大柴胡湯方: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此言所共知。至如峻緩輕重之劑。則又臨時消息焉。大滿大實。堅有燥屎。非峻劑則不能泄。大小承氣湯峻。所以泄堅滿者也。如不至大堅滿邪熱甚。而須攻下者。又非承氣湯之可投。必也輕緩之劑攻之。大柴胡湯緩。用以逐邪熱也。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大承氣湯方:

承順也。傷寒邪﹝cold_pathogen﹞氣入胃者。謂之入腑。腑之為言聚也。胃為水穀之海。榮衛之源。水穀會聚於胃。變化而為榮衛。邪氣入於胃也。胃中氣鬱滯。糟粕秘結。壅而為實。是正氣不得舒順也。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小青龍湯方:

青龍象肝木之兩歧。而主兩傷之疾。中風﹝stroke﹞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則為榮衛之兩傷。故以青龍湯主之。傷寒表不解。則麻黃湯可以發。中風﹝stroke﹞表不解。則桂枝湯可以散。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氣﹝edema﹞。則非麻黃湯所能發。桂枝湯所能散。乃須小青龍湯。始可祛除表裏之邪氣爾。麻黃味甘辛溫。為發散之主。表不解。應發散之。則以麻黃為。桂味辛熱。甘草味甘平。甘辛為陽。麻黃表散之。用二者所以為。芍藥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溫。二者所以為者。寒飲傷肺。咳逆﹝cough_and_counterflow﹞而喘﹝asthma﹞。則肺氣逆﹝reversed_flow_of_qi﹞。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大青龍湯方:

青龍東方甲乙木神也。應春而主肝。專發主之令。為敷榮之主。萬物出甲開甲。則有兩歧。肝有兩葉。以應木葉。所以謂之青龍者。以發散榮衛兩傷之邪。是應肝木。之體耳。桂枝湯主中風﹝stroke﹞。麻黃湯主傷寒。二者發散之純者也。及乎大青龍湯則不然。雖為發汗之劑。而所主又不一。必也中風﹝stroke﹞脈浮緊。為中風﹝stroke﹞見寒脈。是風寒兩傷也。傷寒脈浮﹝floating_pulse﹞緩。為傷寒見風脈。是風寒兩傷也。風兼寒。寒兼風。乃大青龍湯專主之也。見茲脈證:。雖欲與桂枝湯解肌以祛風。而不能已其寒。則病不去。或欲以麻黃湯發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風。則病仍在。茲仲景所以特處大青龍湯。以兩解之。麻黃味甘溫。桂枝味辛熱。寒則傷榮。必以甘緩之。風則傷衛。必以辛散之。此風寒兩傷。榮衛俱病。故以甘辛相合。而為發散之劑。表虛膚緩者。則以桂枝為主。此以表實腠理﹝striae_and_interstitial_space﹞密。則以麻黃為主。是先麻黃後桂枝。茲麻黃為。桂枝為也。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苦甘為助。麻黃以發表。大棗味甘溫。生薑味辛。溫辛甘相合。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風則傷陽。寒則傷陰。榮衛陰陽。為風寒兩傷。則非輕劑所能獨散也。必須輕重之劑以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已。榮衛之氣俱和。是以石膏為使。石膏為重劑。而又專達肌表者也。大青龍湯。發汗之重劑也。非桂枝湯之所同。用之稍過。則又有亡陽﹝yang_exhaustion﹞之失。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麻黃湯方:

 《本草》有曰:輕可去實。即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實為寒邪﹝cold_pathogen﹞在表。皮腠堅實。榮衛勝。津液內固之表實。非腹滿便難之內實也。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明理論》桂枝湯方:

 《經》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Fever﹞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蓋桂枝湯。本專主太陽中風﹝Taiyang_disease_with_wind_affection﹞。其於腠理﹝striae_and_interstitial_space﹞緻密。榮衛邪實。津液榮固。寒邪﹝cold_pathogen﹞所勝者。則桂枝湯不能發散。必也皮膚疏湊。又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風邪﹝wind_pathogen﹞干于衛氣者。乃可投之也。仲景以解肌為輕。以發汗為重。是以發汗吐下後。身疼不休者。必與桂枝湯。而不與麻黃湯者。以麻黃湯專於發汗。其發汗吐下後。津液內耗。雖有表邪。而止可解肌。故須桂枝湯小和之也。桂味辛熱。用以為。必謂桂猶圭也。宣道諸藥。為之先聘。是猶辛甘發散為陽之意。蓋發散風邪﹝wind_pathogen﹞。必以辛為主。故桂枝所以為也。芍藥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為臣佐者。內經所謂風淫所勝。平以辛。以苦。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藥為。而甘草為也。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二物為使者。內經所謂風淫於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是以薑棗為使者也。薑棗味辛甘。固能發散。而此又不特專於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薑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麻黃湯所以不用薑棗者。謂專於發汗。則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